潘甜 - 河源市城市化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潘甜 - 河源市城市化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目 录

1. 绪论 ------------------------------------------------------------------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1.2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 2.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 ------------------------------- 1

2.1国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 ---------------------------- 1 2.2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 ---------------------------- 2 2.3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经验 ------------------------ 3 3.研究区域概述 ----------------------------------------------------------- 4

3.1河源市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 4 3.2面对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 5 4河源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 6

4.1河源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 6 4.2河源市城市的战略定位 ---------------------------------------------- 7 5河源市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 ------------------------------------------------ 7

5.1城市空间发展理念 -------------------------------------------------- 7 5.2用地空间拓展策略 -------------------------------------------------- 8 6.结论与展望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 谢 ------------------------------------------------------------------ 12

- 3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城市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但城市空间布局大规模变化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由于城市的盲目发展,随之使城市问题不断加重: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区的衰败、城市特色消失和社会治安混乱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城市结构的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面对这种局面,局部的改造已不能满足需要,大规模的更新和重新布局,成为各城市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的主要措施。[1]我国正进入城市更新的高潮,大拆大建随处可见。如何将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科学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河源市属贫困山区,进行城市化建设应立足于要素(人口、生活、产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聚集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节省空间和时间,减少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公共事业成本,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从而产生集聚的规模效益,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县城建设、有选择的进行小城镇建设,积极寻求人口异地城市化建设,建立于与社会剪辑发展水平、自然和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城市体系和网络,处理好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结构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是我在翻阅了大量有关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等书籍文献中总结出来的。觉得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发挥城市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克服和改善不足之处。所以,我在本文中就通过对河源市经济、文化、教育、建筑、景观等城市系统的构建,得出河源市要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要打造具有山区特色、客家风貌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理念[2]入手,把河源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的实施建立在生态宜居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系统工程的基础上。

2.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

2.1 国外大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实践

内城改造和空间布局的调整

西方一些国家的城区在战后经历了扩散一衰退一复兴二个阶段,相应的内城的发展战略也经历了这些时期[3]。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内城的空间结构的调整主要发生在二战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内城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富裕阶层有可能也期望脱离城区向郊区迁移,而部分工业由于内城用地的限制和地价等影响也开始向郊区迁移,于是便出现了以外迁为主的发展阶段。由于富裕阶层和其它经济活动的

[1][2]

曹大贵,杨山,李旭东.空间布局演化与产业布局调整[J].《城市问题》,2002,(3):20 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曹大贵,杨山,李旭东.空间布局演化与产业布局调整[J].《城市问题》,2002,(3)

第 1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外迁,同时大量低收入者向内城的涌入,使得内城税收下降,用于内城改造的经费不足,使得内城改造趋缓,甚至中断。同时一些国家也由于对内城仅从物质方面进行强化改造和利用,进行大规模改建,这样便出现了内城机能衰退、就业机会减少以及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等衰退现象。针对这些情况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纷纷出台一些复兴内城的政策,如英国政府于1977年颁布了《内城政策》,美国1974年制定的《住房与社会发展法》等对内城的发展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内城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衰退,内城更新基本目的[1]:第一,重新布局产业,设立优惠的“企业”区,实现刺激内城就业、增强内城的经济实力的发展战略;第二,改善内城物质结构,提高环境的吸引力;第三,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社区内的邻里关系;第四,协调整个城市的各种产业布局,保持内城与其他地区的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平衡。内城的改造方式也是由过去的大规模改建,变为以规模较小的“社区规划”(Community Based PLanning)为主。经过多年实践,内城复兴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时由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迁入,内城经济有所好转,失业率开始下降,收入水平也稳步上升,产业布局结构开始趋于合理,中心商业区出现繁荣景象。

郊区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的郊迁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产业布局发生三次大的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的浪潮,相应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调整和改造:首先,是房地产开发的郊迁。由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给城市中心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这种压力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改善进出城市的交通设施,加速在地价相对较低的郊区投资开发,使不断富裕起来的拥有交通工具的中产阶级首先逃离环境不断恶化的市中心。其次,是工业向郊区布局和迁移。在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中,工业布局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离心化趋势。由于工业的比较利益和中心地区传统工业的设备陈旧,房地产费用高昂,利润率下降,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的原有工业纷纷倒闭或在郊外选择新址新建。而大工厂在郊区的新建和迁建,又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再次,是商业的郊迁。大规模人口外迁后,城市整个第三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郊区小型的沿马路布置的商业带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代之而起的是在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社会群体能够方便到达的地方建立超级市场或商业中心,同时相应配备其它服务中心。超级市场通过直接进货,对市中心及其附近的批发业和仓库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郊区各种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办公设施迁向郊区以后,郊区的生活空间也逐渐形成,郊区自立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大,郊区已不是城市边缘扩展的松散形态,而是变成了具有各种功能的郊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郊区核(Suban Downtown)的形成,大城市也就由单一的中心向具有多数不同规划中心的分散多极结构转化。

2.2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

解放后我国城市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城市布局的企业一直以生产性为主,城市的改造也是以“充分利用”为主。[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原有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构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城区人口的高密度,二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三是老城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结构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我国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主要是通过规划布局调整实现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城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二是扩展城市的发

[1] [2]

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O 月版,第126页

袁朱.国外大都市圈或首都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07,(02)

第 2 页 共 12 页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展空间。

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和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第一,内在变化的主要机制不同,西方国家的郊区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为躲避“城市病”,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富裕阶层自发的郊迁。我国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是由于城市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转换带来的旧城的改造,郊区较低的地价和人们需要较宽余的住房由此而引起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的被动郊迁。[1]第二,中国的郊区化主要是近域扩散,基础设施一般较滞后,导致不合理的交通流和建成区的蔓延,而国外郊区化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综合性功能转变,促进了郊区卫星城镇的形成。第三,今后内城改造面临问题不同,西方同家内城面临的问题不是物质空间结构的不完善和不适应,而是更上一层的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工作岗位、开发项目的重新分布所造成的,因此城市面临的不再是增长和发展带来的压力,而是如何阻止人口和企业的外流,吸引人口和就业岗位返回城市的问题。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内部的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老化等严重问题,面临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内城改造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物质性改造和人口的疏散仍是内城改造的最重要任务之一。[2]第四,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西方城市内部存在收入水平的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一般收入越高,越远离中心,近年来在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上层人士向郊区首先迁移的趋势。但在我国,这种分异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与职业构成等方面的差异,这主要与中国规划时将居住地与工作地接近有关。

2.3 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经验

内城的更新和空间布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城市物质开发并不是目的,物质开发的关键是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以此西方各国制定了详细的城市更新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政策,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重视物质的表面,认为物质环境的改善只是内城改造的一个方面,而是把内城的更新主要目标确定于努力于经济方面,调整内城的产业布局,促进内城社会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提高内城环境的吸引力。此外,郊区化发展主要是特大城市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在产业间联系成本大小等原因的作用下,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结构有序化的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是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国在大城市扩展过程中也特别注重郊区规划和布局[3],特别是卫星城镇的建设及部分产业的转移等等,不仅缓解了主城区的各种发展压力,解决了出现的城市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繁荣,使得城市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河源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市区和郊区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注重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结合河源市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握好机遇,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关系,更好地促进河源市城市化进程。

[1][2]

陈晓军,张洪业,刘盛和.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宏观动因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49-157. 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7,(02) [3]

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7.

第 3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