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亩出口青刀豆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万亩出口青刀豆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面摊平,要求做到墒面宽窄一致,土垡细碎。沟深20~30厘米,平底沟,便于排灌和农事操作。

3、掌握适度的播种量:出口青刀豆种价高,播量过大、易造成浪费,增加成本。我们缺点的播种量为:精选种子2.5公斤/亩。

4、选最佳节令播种:根据我县的气候条件,竹基、丹凤、雄壁、葵山、彩云在有水资源保证的地方3月中旬即可播种,可种植两季、春季和夏季、无水保证的地方最佳播种节令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河谷槽区可选择在秋季种植,即8月中旬至9月初播种。

5、施足底肥、保证苗期用肥:施足底肥是保证高产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播种时一定要施足底肥,培肥地力。首先在距离墒边20厘米的墒面上开挖种肥沟,沟深5~7厘米,开好沟后重施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公斤,普钙50公斤,也可用复合肥作种肥,每亩用量40公斤,与底肥拌均后一次性施入。

6、种植规格:实践证明,等距式播种能确保苗匀,不浪

17

费种子,种子不能与肥料接触,否则会造成烧根、烧芽,影响出苗率。等距式条播是在墒两边20厘米处开播种沟,每墒种植两行,株距15~20厘米,行距40厘米,每亩基平苗10000株,实行人工播种,单株点播,种子摆放均匀、整齐。然后盖上3~5厘米厚的细土。

7、加强中耕管理,保证苗齐苗壮:三分栽种、七分管理。中耕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查苗补缺,适时浇水,培土施肥。目的是保证苗齐苗壮,为开花结荚夺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耕管理必须注意4个环节:

1)播种后5~10天进行一次查苗补缺,以确保每亩基本苗。

2)播种10~20天内小培土一次,除去墒面杂草。培土标准:以泥土覆盖到植株第一片真叶基邻为宜,结合培土,施一次提苗肥亩用20公斤碳铵,加30公斤普钙,20~25天第二次提苗,亩用10公斤尿素,加20公斤硫酸钾或硝酸钾。

3)播种20~30天内大培土一次,同时重施一次“催花壮果”肥,中耕后,亩用复合肥40公斤一次性施入,在35天左

18

右进入始花期,进行一次叶面追肥,亩用0.05%的硼酸0.2%的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结荚率。

4)播种45天后进入采豆期。这时的肥水管理对高产稳产极为重要,要经常巡查,施肥视长势情况而定,若长势太旺,要及时适度打叶,减少养分消耗,保持通风透光良好,以促进花量增多,结荚数增加第一次摘豆后,每隔7天喷施一次叶面肥,亩用0.2%尿素+0.1%硼砂+0.2%磷酸二氢钾。

8、积极防治病虫草害:开花结荚前,用50%杀螟松乳油或敌杀死1000倍液防治豆荚螟,用65%代森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每隔7天喷药一次,共喷药两次即可。

9、集中劳动力及时采收豆荚:出口青刀豆是出口创汇产品,对质量要求较高,采收时间要及时,劳力要集中,严格按质量标准采收。

1)时间要求。从首次采收起,必须坚持天天采摘。采好的豆荚要整齐盛装,当天交售,不能隔天。

2)采摘标准:长度在10厘米以上,直径5.8~6.5毫米,

19

豆荚均匀,无虫眼,机械伤、不泡水,无污染。

3)摘豆时,要将豆梗一起采摘,否则为不合格豆。 (二)技术保障措施

为了使出口青刀豆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县加强了对出口青刀豆产业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五为一体的工作管理模式。为此,师宗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出口青刀豆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师宗县农业局抽调了5名科技人员,成立师宗县青刀豆生产办公室,并抽调20名专业人员组成师宗县青刀豆生产技术服务组,指导全县出口青刀豆生产。把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指导责任落到人、到村、到户、到田块。

(三)改进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出口青刀豆的发展,对我县农业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由过去的大包大揽、催耕催种的直接管理,转向以引导、协调、扶持、服务为主的间接管理,树立大市场、大农业的观念,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规模产业化事业。同时,改变工作手段和运作机制,工作重点、科技示范、人员培训、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