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复习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代行政职能扩张带来了“行政国家”现象。

“行政国家”:行政国家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国家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财产、自由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

“行政国家”现象,以政府“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与失灵,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以及住房等。

现象:(1)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大量增加 (2)行政职能大为扩张 (3)行政权力大为膨胀 (4)行政自由裁量大为增加

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前提——行政职能

12、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解决公民政治支配权、参与权、决定权、表达权该如何得以实现和保障。 罗尔斯:解析人权自由与平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出正义至上理论。 普遍的正义理念高于一切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正义来自于不受任何利益制约的个人自由权,正义不应建立在特定的利益至上,不能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

13、行政组织的概念——有目的的设计活动(现行行政组织合法性权威在马克思韦伯的基础上产生)

主要指政府的机构实体,是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按照一定权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公共管理活动群体。它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

(1)静态:为执行国家的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的行政机关体系。 (2)动态: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 我国行政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4、行政组织的特性

9

(一)政治性与公共性

(1)政治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持阶级统治秩序,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性。

(2)公共性:行政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行政活动是一种公共活动,行政人员是公职人员。 (二)法制性与权威性

(1)权威性:以国家法律、权力为依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2)法制性:(1)行政组织的建立、行政权力获取,必须基于法律法规的规定;(2)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和内容,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3)行政程序和方式,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4)行政组织必须对行政行为承当法律责任。

(三)系统性和动态性

(1)系统性:以部门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权责体系,以组织功能为基础,设置相应组织机构,形成纵横交错且有制约和隶属关系的行政组织体系。 (2)动态性:社会环境变化,行政职能变化,行政组织动态调整。

15、行政组织的结构 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一) 直线式结构,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层级制。 优点: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 缺点:专业化分工不足、行政首长管理过多、事务繁重。 纵向结构下的行政机构设置问题: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区分横。纵向)

管理层次:行政机关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取决于工作量。层次必须适当。

管理幅度: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量。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二)管理层次的原则

10

(1)层级节制原则。下级服从上级的领导

(2)层管理原则。上层机关或领导之管下一层级。同时,保留对例外事件的控制。

(三)决定管理幅度的因素

(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性格、知识、专业、技能、精力、经验、性别、年龄、作风等;

(2)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定,如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程序;如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

(3)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社会对组织的需求等; 二、横向组织结构(职能式结构)

职能的横向分工就构成了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行政组织的部门化”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如何划分才更科学?

优点: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减轻首长负担。 缺点:事权分散,沟通、协调困难。

16、省直管县改革的讨论与分析 一、“地级市”的由来与尴尬角色

(1)“市管县”体制是1983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最初是为指导县里的工作而设立的,后来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才演变为市,开始对县进行管理。

1982年,中共中央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并把此作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宪法》中没有地级市的概念; 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规定,不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与执行

11

(2)市管县体制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地级市成为“抽水机”

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级市成了抽水机,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一些大项目也安排在市区,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市管县体制导致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现象 。中心城市利用其强势地位,不断截留省级下放的各种权力,同时下侵县级的各种权益,县发展受到很大抑制 。

(3)纵向层级增多,成本增加

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地改市增设了机构、扩大编制。“五套班子”配齐。这是“市管县”体制带来的政府机构膨胀之一

中国大陆26个省和自治区,地级市的平均次级行政单位只有8.5个,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多是起上传下达作用;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在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问题突出。 三、省直管县的动力

(1)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的50%以上,人口超过70%,土地面积占90%。县域经济比重以及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潜力却没有发挥出来。

县级权力不完整,要调动其积极性,必须进行权力下放,促成强县扩权,助推小城镇发展。

(2)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

小城镇发展壮大能更好地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把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3)增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

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县级政府承担更大的公共服务,省管县体制能够切实增强县级政府的财政实力,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目前省管县体制的四种形式 (1)两级管理型(没有地级市的模式):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等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