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数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4-6数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 b] =

ab。 (a,b)证明 设m是a和b的一个公倍数,那么存在整数k1,k2,使得m = ak1,m = bk2,因此

ak1 = bk2 。 (1)

于是

abk1?k2。 (a,b)(a,b)ab,)= 1,所以由第三节定理4得到 由于((a,b)(a,b)b|k1,即k1?bt, (a,b)(a,b)其中t是某个整数。将上式代入式(1)得到

abm =t 。 (2)

(a,b)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整数t,由式(2)所确定的m显然是a与b的公倍数,因此a与b的公倍数必是式(2)中的形式,其中t是整数。当t = 1时,得到最小公倍数

ab[a, b] =。

(a,b)证毕。

推论1 两个整数的任何公倍数可以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证明 由式(2)可得证。证毕。

这个推论说明: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但是最小的正倍数,而且是另外的公倍数的约数。 推论2 设m,a,b是正整数,则[ma, mb] = m[a, b]。 证明 由定理2及第三节定理2的推论得到

m2abm2abmab??[ma, mb] == m[a, b]。

(ma,mb)m(a,b)(a,b)证毕。

定理3 对于任意的n个整数a1, a2, ?, an,记

[a1, a2] = m2,[m2, a3] = m3,?,[mn?2, an?1] = mn?1,[mn?1, an] = mn,

[a1, a2, ?, an] = mn。

证明 我们有

mn = [mn?1, an] ? mn?1?mn,an?mn,

mn?1 = [mn?2, an?1] ? mn?2?mn?1?mn,an?mn,an?1?mn?1?mn, mn?2 = [mn?3, an?2] ? mn?3?mn?2?mn,an?mn,an?1?mn,an?2?mn,

? ?

m2 = [a1, a2] ? an?mn,?,a2?mn,a1?mn,

即mn是a1, a2, ?, an的一个公倍数。

另一方面,对于a1, a2, ?, an的任何公倍数m,由定理2的推论及m2, ?, mn的定义,得

m2?m,m3?m,?,mn?m。

即mn是a1, a2, ?, an最小的正的公倍数。证毕。

推论 若m是整数a1, a2, ?, an的公倍数,则[a1, a2, ?, an]?m 。 证明 留作习题。

定理4 整数a1, a2, ?, an两两互素,即

(ai, aj) = 1,1 ? i, j ? n,i ? j

的充要条件是

[a1, a2, ?, an] = a1a2?an 。 (3)

证明 必要性 因为(a1, a2) = 1,由定理2得到

aa[a1, a2] =12= a1a2 。

(a1,a2)由(a1, a3) = (a2, a3) = 1及第三节定理4推论3得到

9

(a1a2, a3) = 1,

由此及定理3得到

[a1, a2, a3] = [[a1, a2], a3] = [a1a2, a3] = a1a2a3 。

如此继续下去,就得到式(3)。

充分性 用归纳法证明。当n = 2时,式(3)成为[a1, a2] = a1a2。由定理2

aaa1a2 = [a1, a2] =12? (a1, a2) = 1,

(a1,a2)即当n = 2时,充分性成立。

假设充分性当n = k时成立,即

[a1, a2, ?, ak] = a1a2?ak ? (ai, aj) = 1,1 ? i, j ? k,i ? j。

对于整数a1, a2, ?, ak, ak + 1,使用定理3中的记号,由定理3可知

[a1, a2, ?, ak, ak + 1] = [mk, ak + 1]。 (4)

其中mk = [a1, a2, ?, ak]。因此,如果

[a1, a2, ?, ak, ak + 1] = a1a2?akak + 1,

那么,由此及式(4)得到

mkak?1[a1, a2, ?, ak, ak + 1] = [mk, ak + 1] == a1a2?akak + 1,

(mk,ak?1)即

mk= a1a2?ak ,

(mk,ak?1)显然mk ? a1a2?ak,(mk, ak + 1) ? 1。所以若使上式成立,必是

(mk, ak + 1) = 1, (5)

并且

mk = a1a2?ak 。 (6)

由式(6)与式(5)推出

(ai, ak + 1) = 1,1 ? i ? k; (7)

由式(6)及归纳假设推出

(ai, aj) = 1,1 ? i, j ? k,i ? j 。 (8)

综合式(7)与式(8),可知当n = k ? 1时,充分性成立。由归纳法证明了充分性。证毕。

定理4有许多应用。例如,如果m1, m2, ?, mk是两两互素的整数,那么,要证明m = m1m2?mk整除某个整数Q,只需证明对于每个i,1 ? i ? k,都有mi?Q。这一点在实际计算中是很有用的。对于函数f(x),要验证命题“m?f(n),n?Z”是否成立,可以用第二节例5中的方法,验证“m?f(r),r = 0, 1, ?, m ? 1”是否成立。这需要做m次除法。但是,若分别验证“mi?f(ri),ri = 0, 1, ?, mi ? 1,1 ? i ? k”是否成立,则总共需要做m1 ? m2 ? ? ? mk次除法。后者的运算次数显然少于前者。

例1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a, b, c](ab, bc, ca) = abc 。 解 由定理3和定理2有

[a,b]c[a, b, c] = [[a, b], c] =, (9)

([a,b],c)由第三节定理5和定理2的推论,

(ab, bc, ca) = (ab, (bc, ca)) = (ab, c(a, b))

abc)?(ab[a,b],abc)?ab([a,b],c)。 (10) =(ab,[a,b][a,b][a,b]联合式(9)与式(10)得到所需结论。

例2 对于任意的整数a1, a2, ?, an及整数k,1 ? k ? n,证明:

[a1, a2, ?, an] = [[a1, ?, ak],[ak + 1, ?, an]]

解 因为[a1, a2, ?, an]是a1, ?, ak, ak + 1, ?, an的公倍数,所以由定理2推论,推出

[a1, ?, ak]?[a1, a2, ?, an], [ak + 1, ?, an]?[a1, a2, ?, an],

再由定理3推论知

[[a1, ?, ak], [ak + 1, ?, an]]?[a1, a2, ?, an]。 (11)

另一方面,对于任意的ai(1 ? i ? n),显然

ai?[[a1, ?, ak], [ak + 1, ?, an]], 10

所以由定理3推论可知

[a1, a2, ?, an]?[[a1, ?, ak], [ak + 1, ?, an]],

联合上式与式(11)得证。

例3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 b, c][ab, bc, ca] = [a, b][b, c][c, a]。

解 由定理2推论2及例2,有

[a, b, c][ab, bc, ca] = [[a, b, c]ab, [a, b, c]bc, [a, b, c]ca]

222222

= [[ab, ab, abc], [abc, bc, bc], [ac, abc, ac]]

222222

= [ab, ab, abc, abc, bc, bc, ac, abc, ac]

222222

= [abc, ab, ac, bc, ba, ca, cb]

以及

[a, b][b, c][c, a] = [[a, b]b, [a, b]c][c, a]

2

= [ab, b, ac, bc][c, a]

2

= [ab[c, a], b[c, a], ac[c, a], bc[c, a]]

222222

= [abc, ab, bc, ba, ac, ac, bc, bca]

222222

= [abc, ab, ac, bc, ba, ca, cb],

由此得证。

习 题 四

1. 证明定理1。

2. 证明定理3的推论。

3. 设a,b是正整数,证明:(a ? b)[a, b] = a[b, a ? b]。

4. 求正整数a,b,使得a ? b = 120,(a, b) = 24,[a, b] = 144。 5. 设a,b,c是正整数,证明:

[a,b,c]2(a,b,c)2?。

[a,b][b,c][c,a](a,b)(b,c)(c,a) 6. 设k是正奇数,证明:1 ? 2 ? ? ? 9?1 ? 2 ? ? ? 9。

第五节 辗转相除法

本节要介绍一个计算最大公约数的算法——辗转相除法,又称Euclid算法。它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其他数学分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定义1 下面的一组带余数除法,称为辗转相除法。 设a和b是整数,b ? 0,依次做带余数除法:

a = bq1 ? r1, 0 < r1 < |b|, b = r1q2 ? r2, 0 < r2 < r1 ,

? ?

rk ? 1 = rkqk + 1 ? rk + 1,0 < rk + 1 < rk , (1)

? ?

rn ? 2 = rn ? 1qn ? rn, 0 < rn < rn-1 , rn ? 1 = rnqn + 1 。

由于b是固定的,而且

|b| > r1 > r2 > ? ,

所以式(1)中只包含有限个等式。

下面,我们要对式(1)所包含的等式的个数,即要做的带余数除法的次数进行估计。 引理1 用下面的方式定义Fibonacci数列{Fn}:

F1 = F2 = 1,Fn = Fn ? 1 ? Fn ? 2,n ? 3,

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n ? 3,有

Fn > ? n ? 2, (2) 其中? =

1?5。 2kkk11

证明 容易验证

? 2 = ? ? 1。

当n = 3时,由

F3 = 2 >

1?5= ? 2可知式(2)成立。

假设式(2)对于所有的整数k ? n(n ? 3)成立,即

Fk > ? k ? 2,k ? n,

Fn + 1 = Fn ? Fn ? 1 > ? n ? 2 ? ? n ? 3 = ? n ? 3(? ? 1) = ? n ? 3? 2 = ? n? 1, 即当k = n ? 1时式(2)也成立。由归纳法知式(2)对一切n ? 3成立。证毕。

定理1(Lame) 设a, b?N,a > b,使用在式(1)中的记号,则

n < 5log10b。

证明 在式(1)中,rn ? 1,qn + 1 ? 2,qi ? 1(1 ? i ? n),因此

rn ? 1 = F2 ,

rn ? 1 ? 2rn ? 2 = F3 ,

rn ? 2 ? rn ? 1 ? rn ? F3 ? F2 = F4 ,

? ?

b ? r1 ? r2 ? Fn + 1 ? Fn = Fn + 2 ,

由此及式(2)得

b ? ?n =(即

1?5n), 21?51?n, 25log10b ? nlog10

这就是定理结论。证毕。

定理2 使用式(1)中的记号,记

P0 = 1,P1 = q1,Pk = qkPk ? 1 ? Pk ? 2,k ? 2, Q0 = 0,Q1 = 1,Qk = qkQk ? 1 ? Qk ? 2,k ? 2,

aQk ? bPk = (?1)k ? 1rk,k = 1, 2, ?, n 。 (3)

证明 当k = 1时,式(3)成立。 当k = 2时,有

Q2 = q2Q1 ? Q0 = q2,P2 = q2P1 ? P0 = q2q1 ? 1,

此时由式(1)得到

aQ2 ? bP2 = aq2 ? b(q2q1 ? 1) = (a ? bq1)q2 ? b = r1q2 ? b = ?r2,

即式(3)成立。

假设对于k < m(1 ? m ? n)式(3)成立,由此假设及式(1)得到 aQm ? bPm= a(qmQm ? 1 ? Qm ? 2) ? b(qmPm ? 1 ? Pm ? 2)

= (aQm ? 1 ? bPm ? 1)qm ? (aQm ? 2 ? bPm ? 2)

m 2m 3

= (?1)?rm ? 1qm ? (?1)?rm ? 2

m 1m 1

= (?1)?(rm ? 2 ? rm ? 1qm) = (?1)?rm ,

即式(3)当k = m时也成立。定理由归纳法得证。证毕。

定理3 使用式(1)中的记号,有rn = (a, b)。 证明 由第三节定理1,从式(1)可见

rn = (rn ? 1, rn) = (rn ? 2, rn ? 1) = ? = (r1, r2) = (b, r1) = (a, b)。

证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利用辗转相除法可以求出整数x,y,使得

ax ? by = (a, b) 。 (4)

为此所需要的除法次数是O(log10b)。但是如果只需要计算(a, b)而不需要求出使式(4)成立的整数x与y,则所需要的除法次数还可更少一些。

例1 设a和b是正整数,那么只使用被2除的除法运算和减法运算就可以计算出(a, b)。 解 下面的四个基本事实给出了证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