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词学理论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词学理论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孙康宜也是词学研究中的翘楚。她的《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Princeton ,1980)一著,试图阐明词体演进之规律,“把主观之欣赏化为客观之鉴赏”,(16)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词学专著,其中附录的《北美二十年来词学研究》一文对北美词学研究之近况、动力、兴盛原因等都作了详细介绍,为大陆学者了解域外同仁的最新研究动态提供了方便。 二、重要论题

以上我们就20世纪中国词学研究的历程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下就20世纪词学研究中比较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一) 理论探讨

1、关于词学学科性质的探讨。20世纪早期词学研究中,虽然已有“词学”的命名,但对“词学”的学科性质及其所包含的对象却不甚明了,梁启勋之《词学》、吴梅之《词学通论》、徐珂之《清代词学概论》和胡云翼之《词学ABC》等著,都以“词学”命名并以词为研究对象,但对“词学”的概念、范围却很模糊。如梁启勋所谓的“词学”仅仅是文学样式之一种,他在《词学》“总论”说:“词学二字颇生硬,过去虽有此名,未见通显,计词之传于世者,今尚得八百三十余调,一千六百七十余体。然而音谱失传,徒供读品,今但视作文学中之一种以研究之,则词学二字尚可通。”(17)1934年,龙榆生在《词学季刊》1卷4号上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对 “词学”的内涵作了认真的探

讨,初步确立了现代词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框架。龙氏认为:“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谓之词学。”他列举了清代词学的五个成就,即以万树《词律》为代表的图谱之学;以凌廷堪《燕乐考原》和方成培《香研居词塵》为代表的音律之学;以戈载《词林正韵》为代表的词韵之学;以张宗橚《词林纪事》为代表的词史之学;以朱孝臧《彊村丛书》为代表的校勘之学。在上述词学五义之外,龙氏另创声调之学、批评之学和目录之学,为词学确定了图谱、词乐、词韵、词史、校勘、笺注、声调、批评、目录八个具体研究内容。1981年出版的《词学》集刊第一辑发表了唐圭璋与金启华的《历代词学研究述略》一文。这篇文章虽然并未明确说明词学的研究内容,但从作者明显的以史代论的总体倾向看,实际上已将词学研究范围归为十项:词的起源、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校勘、词集笺注、词学辑佚工作、词学评论。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七章“词学”中对龙榆生早年从区别词学与诗学各自特点的角度来界定词学定义的做法表示了赞同,他本人则在《唐宋词通论》中以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乐、词调几个主要方面来纵论唐宋词学,并对未来词学的发展作了展望。宛敏灏的《词学概论》将“词”与“词学”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词学”就是指探讨有关词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词学包括词乐研究、词史研究、词谱研究、词韵研究、批评之学(品藻作者)、目录之学(著录词籍)、校勘之学(考订字句)、辑佚之学(搜求逸词)、注疏之学(笺证词集)等研究内容,与前述

唐圭璋等人的划分大致相似。(18)此后,刘扬忠在《宋词研究之路》中对宋词研究的体系进行了新的构想,将之设想为理论研究和基础工程两部分。其中,理论研究又分为鉴赏和批评、规律研究和宋词研究之研究(批评史、学者研究等);基础部分则分为音律和文学格式研究(词律、词乐、词韵)、基本资料整理研究(版本、笺注等)、基本史料整理研究(传记、年谱等)三方面。总的来说,这些探讨使学者对词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范围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使得词学理论与批评在词学研究中的位置得到了明确。

2、关于词的起源问题。建国前有不少学者对词的起源问题发表了看法。如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青木正儿以及胡适等人都主张律绝嬗变而为词。(19)刘永济的《词论》总结了有关词的起源的三种看法:1、“探索远源者,谓词者六代乐府之流变也”;2、“推求近因者,谓词乃唐人律、绝之所嬗化也”;3、“二说之外,更有一事为攷艺事者之通则,即诗体变新之原,多由里巷风谣,渐见採于辞人才士也”。作者认为“专就一端以溯词源者,虽得之而未能尽也”,(20)却并未提出明确的看法。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对“长短句起源说”、“诗余起源说”、“乐府起源说”和“音乐起源说”四种有关词的起源的看法都作了评析,认为只有“音乐起源说”比较合理。他的看法是:“唐玄宗的时代,外国乐(胡乐)传到中国来,与中国古代的残乐结合,成功一种新的音乐。最初是只用音乐来配合歌辞,因为乐辞难协,后来即倚声以制词,这种歌词是长短句的是协乐有韵律的,----是词的起源。”(21)朱谦之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引朱子《语类》中的“泛声说”、沈括

《梦溪笔谈》中的“和声说”、徐养源《律吕臆说》中的“缠声说”、方成培《香研居词塵》中的“散声说”为据,力证词的起源完全是音乐变迁的关系,提出了音乐起源说。(22)龙沐勋的《词体之演进》一文详细论述了词之名称及所依乐曲之渊源演变,说明依声而制之词,经过若干时间之酝酿涵育体势乃成。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推其演进历程,往往与当世士大夫所讥之?淫冶曲词?,与夫?胡夷里巷之曲?,声色歌舞之场,皆有极深切之关系”。(23)此外,郑振铎的《词的起源》、姜亮夫的《“词”的原始与形成》等专文也进行了探讨。(24)这方面的文章还有胡云翼的《词的起源》、霍世休的《词调的来历与佛教经唱》、田子贞的《词调的来源与佛教舞曲》、卢季野的《词是怎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陈能群的《论燕乐四声二十八调》、萧涤非的《论词之起源》、杨宪益的《论词的起源》、李嘉言的《词之起源与唐代政治》等等。建国后,也有学者对词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如阴法鲁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一文认为,词主要不是配合西域音乐的,而是配合中原地区的民间乐曲,也有传统乐曲。(25)唐圭璋与潘君昭的《论词的起源》一文认为词起源于隋代,而文人依曲拍填词当在民间曲子广泛流传之后,即初唐晚期。(26)宛敏灏《词学概论》之“词与词学”一章认为,任何一种文体,最初总是起自民间,然后才为文人所采取,词也不例外。马兴荣《词学综论》认为词源于“燕乐”与民间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初、盛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叶嘉莹的《论词的起源》一文则以诗歌形式来论词的起源,作诗三首,认为词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