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外部环境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华为内外部环境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企业为目标。

2.创新并推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

不管市场怎样变化,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技术和领先于市场普遍应用的设备是每家通信企业必须的追求。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意味着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也是企业的根本目的。 3.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最佳整合和配置

一家大企业,特别是一家国际化企业,拥有比小企业多得多的人力和财力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运用起来为壮大发展服务,不造成冗员与铺张浪费,是管理者必须着重考虑的事情,而实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经途径。

(六)、优势威胁策略(S.T.)

1.提高设备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吸引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经济实力强的用户

2.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政治带动经济 3.用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跨国合作 (七)、劣势机会策略(W.O.) 1.将人员向有潜力的市场调配

2.培养客户和市场,努力培养优秀的销售管理人员 3.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海外销售渠道

4.充分利用全球市场的发展势头,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走出去 (八)、劣势威胁策略(W.T.) 1.裁除不合适的员工

2.多组织与国外相关机构的沟通交流、会展、政府经贸合作,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3.合作生产、合作经营,通过参股等,参与国外企业经营,双方共同生产产品 4.对资本要进入国家的法律、体制等进行研究,要审慎分析投资前景以及合作伙伴的情况

四、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仅仅通过学习与模仿就能够取得

的,它必须内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必须自己建构,同时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中几个要素的简单组合,它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同时能够为最终产品提供巨大的附加价值,可以讲,哪个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赢得在市场上的主动和竞争优势。在强手如林的电信行业征战多年的华为,对此自然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

那么,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什么呢?华为认为,不是技术,不是人才,更不是产品。原因很简单,这些要素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他们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能,但核心技能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

而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有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只有管理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能聚合起来,形成整体力量和系统优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二,企业只有依靠系统的管理,才能最终摆脱对人才、技术、产品的依赖,才能适应激烈的外部市场的变化。

第三,良好的管理体系能够降低企业对优秀人力资源或少数稀缺人才的要求,降低对管理者整体管理能力的要求,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固和长远的基础。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那些优秀的世界领先企业可能在某项或几项核心技能方面并不出类拔萃,但在整体管理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上无疑是最优秀的。

可以讲,世界领先企业之所以世界领先,在于其领先世界的管理。因为衡量其领先的重要指标不是其员工规模和销售额,而是其效率,特别是人均效率,而唯有管理才能带来人均效率的持续和稳定的提高。

当一个企业把生存的动力和原因归结为管理时,它实际上选择了一条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改进之路:艰苦,默默无闻,不断的付出,不断的自我批判。在这条路上,管理不再像管理书上所描绘的那么伟大、诱人,当然也不再那么空洞、玄乎,因为任何一个管理思想、管理措施都必须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动中形成,否则是不会长久的、没有生命力的。这不是任何人都愿意去做的,都能坚持去做的,也不是任何企业都选择这么做的。

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华为的技术创新力和企业发展潜力,华为一直在用事实打造着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没有通过炒作和宣传来美化企业的形象,即使是在思科的“骚扰”下,华为也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和鲜花,而不是怀疑和一种似乎是对弱者的同情。

华为的成长与任正非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许就是媒体为何一直试图通过任正非来诠释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的思想理念一直伴随着华为的成长,即使在目前华为已经打造出核心优势的情况下,这种忧患意识一直深入华为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为华为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动力。哀兵必胜的理念成就了华为,同时也塑造了任正非的个人魅力。任正非成功地把握住了由“哀兵”到“必胜”之间的这个度,把忧患意识转变成快速成长的动力,而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了最低,并化为无形。也正因如此,任正非始终以低调来处理企业所遇到的种种事件,有人用任正非的低调和忧患与思科总裁的张扬嚣张对比来诠释华为对思科的冲击,这无疑是把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性格和策略等同起来,其结论也未免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华为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方的管理文化理念与西文的管理流程架构的完美结合。忧患意识的基调和狼性理念的开发,不仅给华为提供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也为华为减少了不必要的外部干扰。如果把刘长乐比作是佛商,谢圣明比作是儒商,张瑞敏比作是哲商的话,任正非则应该是介于道商和哲商之间的了。任正非谙熟于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略,而又避免了韩信的张扬,使华为在悄无声息中成为了思科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打造出了自身的技术优势。华为的另一大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事就是它至今仍没有上市,没有通过上市来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却在享受着西方先进的流程管理,成功地聘用IBM来做IPCD集成产品开发。

第二,华为对自有资源的利用的高效。上市是目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渠道,而拥有百亿资产的华为却一直“固步自封“,迟迟未见上市。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有能力凭借自身的资源来取得发展,还没有必要去利用社会资源,华为的发展是对自己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一个连自己自身资源都用不好的企业,通过上市去利用社会公众资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虽然对企业上市不可一概而论,也不能说上市与不上市之间孰优孰劣,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股市的低迷,正是由相当一批只求索取不考虑回报的企业投机者滥用社会公众资源所造成的恶果。有限的资源更能使企业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华为对身躯资源利用十分高效,资源的分配体现着华为自身的优势,华为每年都拿出销售额的10%用于研究开发,相比国内许多企业的0.7%,其投入可以称得上“奢侈”了。但对研发的高投入是以高产出作为回报的,华为的成本优势来自于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技术的优势支撑,有人说,中国的企业并不缺少资金进行研发投入,而是盲目地追求市场份额的占有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流入非生产和开发的流通领域,从而丧失了资源的利用优势和企业的发展后劲。

第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华为今日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激烈的市场环境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华为更加专注于寻找强势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遗留下来的空档。今年2月份,思科状告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华为即迅速把有争异的产品从美国市场撤回,并随即用思科抓不住把柄的替代品弥补其市场空白,没有给思科留下可乘之机,这种快速反映靠的是华为对市场的独特把握和对技术的长期积累。华为的技术从本质上说有很多并非是独占性的,但却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技术差异为华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依据。

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实用的,正如任正非所说:技术人员不要对技术宗教般的崇拜,要做工程商人,卖出去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在华为内部,各岗位是流动性的,技术研发人员与市场销售人员是不断地转的,通过对技术的独特理想从事市场营销,其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它有机地把咨询、服务和营销结合在一起,直接积累了市场信息的研发人员更能贴切地了解技术的开发方向,更有利于把技术迅速转变成生产力。

第四,对中国廉价劳动力潜力的最大挖掘和对劳动力价值的独特理解,使华为的劳动力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多地体现在能力上。从华为出来的人才被国内外的许多企业竞相聘用,足见华为的影响力。华为的一个管理者说,在华为工作是一种对人潜能的极大挑战,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在这里基本都能满足。大多数中国企业把国内劳动力的要素禀赋只体现在产品成本上,通过产品的低价来展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价格优势变成中国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唯一有效武器,对劳动力资源的发掘只停在表外层面,华为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则更多地体现在无形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上,高薪确实是华为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有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