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

影响因素分析

李涵于会娟#

摘要

远洋渔业呈现出显著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特征。根据

ISM模型分

析,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包括远洋渔获物国际市场价格、远洋渔 获物国际市场分布及需求、远洋渔获物国内市场需求;中层间 接影响因素包括远洋新鱼种开发潜力、远洋渔获物生产成本、 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能力、远洋渔业装备技术水平、 从业人员素质、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服务水平、远洋渔业冷链运 输保障能力以及国内远洋渔获物加工能力;深层根源影响因素 包括传统捕捞作业渔区资源状况、国际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全 球远洋渔业资源管理国家参与水平、国家和地方远洋渔业支持 性政策以及远洋渔业企业规模。远洋渔业远洋渔获物全球产业链 体系

关键词

ISM模型国际分工

—问题的提出

1985年,中国开始组建远洋船队进行远洋公海捕捞,从而迈出了中国 公海渔业的第一步。之后三十年间,先后经过1985 ~ 1990年的起步期、 1991 ~ 1997年的快速发展期、1998 ~2006年的调整期和2007年以来的优化

*李涵(1987 ~),女,博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渔业经济管理。于会 娟(1985 ~),女,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海洋渔业经济。

024

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分析f

期,中国远洋渔业从小到大,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5年, 中国实现远洋渔业产量219.2万吨,占海水捕捞量(1314.78万吨)的 16.67%。远洋渔业产量的不断提升,开始成为中国海洋捕捞渔业增长的重 要拉动力,也成为中国渔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更具有维护 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的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 日益强化,形成了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的全球生产网络。从全球生产与 贸易来看,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外包,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 成本,以满足本国消费需求,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远洋水产品的主要供应国, 而发达国家则成为主要进口国和消费者,在远洋渔业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了主 导者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远洋渔业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论是 在资源占有、捕捞生产,还是在物流运输和加工贸易环节,中国都未能成为 远洋渔业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培育和增强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地位,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选择。

目前,关于一国远洋渔业嵌人全球产业链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十分匮乏, 但从内容相关性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影响远洋渔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多 的探讨。例如,美国学者奥达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捕捞业发 展影响深远,并基于国别视角进行了详细分析[1]。哈沃德从日本金枪鱼生产 相关的支持和补贴政策人手,同时对金枪鱼资源开发、企业经营成本利润、 金枪鱼渔船数量及装备水平等方面,探讨日本金枪鱼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因素[2]。奥拉夫指出大西洋高纬度海域的鳕鱼捕捞业受到气候变化和渔业资 源管理制度的共同影响,并详细剖析了其作用机制[3]。从国内研究来看,史 磊等从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现实出发,指出持续性的成本上升、全球范围内 资源竞争加剧、国家远洋渔业装备技术落后等是制约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主 要因素[4]。向清华和秦宏等在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远洋渔业 发展的钻石模型,将影响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生产要素、市场需 求、产业结构、国家战略以及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5]。此外,也有学者专门 就全球性海洋及渔业管理条约对中国远洋渔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 黄硕琳[6]和薛桂芳[7]研究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对中国远洋渔业 产生的影响;魏韵卿和黄硕琳研究了《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对中国远洋 渔业产生的影响[8]。尽管上述研究并非对中国远洋渔业嵌人全球产业链影响

025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i中国海洋经济(2018年第i期总第5期)

因素的直接论述,但远洋渔业嵌人全球产业链问题属于远洋渔业发展的问题 范畴,因此上述相关研究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影响因素识别

从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情况以及世界远洋渔业在全球现有的布局来看,远 洋渔业嵌人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很多,中国远洋渔业更是具有自身发展的 特点。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资源环境因素、全球远洋渔业管理制度、技 术因素、组织规模因素、市场因素以及保障性因素等六个方面的16个具体 因素,这些因素既单独作用于远洋渔业嵌入全球链的发展过程,同时又相互 影响。

表1

影响因素分类资源环境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组织规模因素市场因素

传统捕捞作业渔区资源状况(\\)

国际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全球远洋渔业管理国家参与水平(s3)

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能力(s4);远洋新鱼种开发潜力(s5);远洋 渔业装备技术水平(s6);远洋渔业从业人员素质(s7)远洋渔业企业规模(s8)

远洋渔业生产成本(s9);远洋渔获物国际市场价格(\\。);远洋渔获物国际 市场分布及需求状况(Sn);远洋渔获物国内市场需求状况(S12)

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服务水平(S13);远洋渔业冷链运输保障能力(S14);国内

保障性因素

远洋渔获物加工能力(S15);国家和地方远洋渔业支持性政策(&6)

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具体因素

(一)资源环境因素

远洋渔业具有高资源依赖性,生物资源禀赋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基础。海 洋生物资源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分布规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远洋渔业的区 位布局。据测算,目前大洋中至少存在25万种生物,可供约300亿人所需 的食物蛋白[9]。其中位于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中的金枪鱼类、大洋性 头足类、中上层小型鱼类、底层深海鱼类以及南极磷虾等,构成远洋渔业发 展的资源基础。此外,尚有无数鱼类资源受技术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尚未被 开发利用。据统计,目前已经商业化的鱼种只有几十种,且大部分生活于海026

中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分析f

平面下1500米以内,而人类对深海海域的探查只占海域面积的3. 5%,确 认海洋鱼类资源2000多种。[1()]未经开发的鱼类资源成为远洋渔业发展的重 要储备资源,是远洋渔业发展的潜力基础。目前来看,影响远洋渔业潜力资 源开发环境的因素主要是作业渔场的可达性、气候状况和水文条件等[11]。 具体到中国,经过数十年激烈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竞争性开发,各远洋渔业 国家的传统作业渔场已基本确定,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一系列 国际性和区域性远洋渔业管理文件、协议等的约束,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资 源基础主要体现为传统作业渔场的资源状况。

全球远洋渔业管理制度以及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管理国家的参与水平,构 成影响一国远洋渔业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制度因素。其中,全球远洋渔业管理 及其相关制度包括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海洋开发综合管理制 度、国际性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区域性和单鱼种远洋渔业管理制度以及沿海 资源国关于境外国家渔船进入本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制度 等,形成了对远洋渔业国家渔业生产及资源开发行为的指导和约束。全球远 洋渔业资源管理国家参与水平则决定了一国在全球远洋渔业生产及资源开发 管理事务中的权利和角色,进而影响一国在远洋渔业全球产业链布局中的角 色和地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虽然不是针对渔业专门制 定的,但其建立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对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具有约束性[12]。 根据《公约》,世界90%以上的传统渔场被纳人沿海国家管辖,大大压缩了 公海捕捞作业空间,远洋渔船只有在与沿海国家达成协议后才能进人其专属 经济区从事捕捞生产。影响远洋渔业发展的国际性远洋渔业管理制度主要体 现为一系列决议、协议、文件和规章等,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于1992年通过 并首次提出“负责任捕捞”概念的《坎昆宣言》,1993年在联合国粮农组 织第27届大会上通过的《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 1995年8月在联合国关于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会议上颁布的 《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 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规定的协定》,同年10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通 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1999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第二十三 届会议上通过的《减少延绳钓渔业中误捕海鸟国际行动计划》《鲨鱼养护及管

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