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会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谈绿色会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浅谈绿色会计

内容摘要: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其代价是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的肆意排放,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早已超出地域限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关键问题。70年代初,经济学家提出环境因素引入到会计核算体系,自此,绿色会计登上历史舞台,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国引入绿色会计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我国经济、环境的状况,对绿色会计的会计理念、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指出绿色会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色会计,经济,环境,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

1引言

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上世纪末产生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在这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遭到过度开采,废弃物质被大量排放,这就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这些茅盾显得犹为突出。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又很少,况且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上又极不平衡,经济上东富西穷,资源上东贫西富;再加上我国国民的素质较为低下降,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看眼前利益、自身利益,根本不会放眼未来,考虑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应。从而导致沙漠化日趋严重,黄河半途断流,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等等。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于是,在全球一场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境保护运动(或称绿色运动)由此兴起。与此相适应,许多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不断将环境问题纳人会计研究的范畴。直接导致了环境会计或称绿色会计的产生,绿色会计理论也因此形成并得以发展。同时在我国会计学术界也掀起了实行绿色会计的研究。

会计工作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制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环境恢复费用等等都计算在内,真实地再现企业的盈利水平。由于绿色会计的涉及面较广泛,加之某些要素不易量化,除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外,还要以实物单位和文字说明等描述性方式反映、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环境形成的近期、远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排放的废物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迫使人类反思。于是,绿色会计也便应运而生。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

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将环保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已是大势所趋。

绿色会计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中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绿色会计概述 2.1绿色会计的产生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纵观全球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呈现资源入不敷出的景况,进入了“正在靠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于是绿色会计便应运而生。

对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以《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2期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环境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已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色会计理论。其中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综观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大都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而且多数是在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2绿色会计定义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2.2.1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