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福建省漳州市名校高中2019年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0份试卷合集)福建省漳州市名校高中2019年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语文试题答案

1.C 【解析】A项,“成为全民性、现象级”未必就是“毒药”“农药”;B项,文中说“悲剧却不断上演”,所以不能判定是成功的;D项,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制定法规,更重要的是有力地监管。 2.B【解析】B项,应为“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的游戏。 3.C【解析】C项,“只要”“就”太绝对。

4.B。“处处显出凶恶之相”分析失当,“真理”的举动是坚守他认为的正义和原则,只是 没有注意变通导致事件一步步恶化,谈不上“处处显出凶恶之相”。

5.①褚梅母亲的酱油包装破裂,恰好喷洒到了心情不好的宋敏身上,导致两人发生口角; ②宋敏本想道教,但恰好被公司解雇,导致她感觉扯平了而没有道歉;

③楮梅得知宋敏的遭遇后本想算了,但恰好遇见一个叫“真理”的友不同意,导致事 情变得复杂了;

④事情复杂后,宋敏的弟弟宋武义恰好因为这件事情被同学嘲笑,使他决定找出“真理”; ⑤宋武与“真理”进行交涉,恰好两人又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事情进一步发展。(答出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要求能答出巧合及其推动作用,才可得分,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也可酌情得分。)

6.①小说中的褚梅和宋敏在试图改变事情发展时采取的行动,有利于塑造她们复杂多样的 平凡人形象,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丰满。②事情以无法控制结尾,揭示出现代络力量的可 怕之处,使人们对其中原因进行深思。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③小说以“无法控制”结尾, 比较符合社会现实,使小说显得真实可信,也能引起读者对类似社会现象的深思。④小说前 面看似可以控制,但最终走向了无法控制,既回扣标题,形成照应,也使情节一波兰折,跌 宥起伏,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 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A【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用这种方法保温的冰棍儿早晚还是要化掉”但不是说“马上融化”。C项不正确,赖远明的确为在隧道采集岩石样品,使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用“惨重”一词形容不大妥当。D项说赖远明“在西部的32年间,一心扑在冻土的研究上”不当,与冻土结缘的时间是21年。】 8.①有创新精神:如何主动冷却路基,从理论到实验数据都是空白的,工作没有规范,需要赖远明有创新精神;②思考问题深入全面:如思考研究碎石粒径,从不同侧面、层面思考了碎石粒径的问题;③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为了进入隧道采集岩石样品,缺氧三个小时,身体上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④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赖远明被程国栋举荐加入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就是因为他在冻土路基结构设计方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每点1分,共4分)

9.三个关键步骤:①伯乐的赏识:赖明远是在程国栋院士的极力推荐下,才进入了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②国家的鼓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给了他科研工作以鞭策,为进一步成功打下了基础;③对人生道路的准确选择:推掉南方某大学副校长的职务,留在甘肃研究冻土研究。(1点1分,3点3分) 我认为伯乐的赏识很重要,纵然你有过人之资,如果没有人赏识,也就难以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比如华罗庚,如果没有熊庆来的举荐,他怎能成为清华的一员,并在数学事业中勇攀高峰。(2分,要求结合现实,举出例子,言之成理即可)

10. C本段话的大意为: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独见当做高明,而以普世万物的众心当成自己的本心。其中注意结合文言

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本句中“专己者孤”与“拒谏者塞”句式结构一致;“孤塞之政”与“亡国之风”结构一致;“也”句末语气词;“夫”句首发语词;“而”,连词,表转折。

11. B。 B项,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皇族的外戚,一般指皇帝外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平帝祖母;“卫”指卫姬,平帝母亲。

12. C。C项,“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错,第二次没有当面,只是写信。 13. (1)老百姓彼此交往,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

第一句得分点:“相与”,彼此交往;“没”,通“殁”,死;“负”,违反、违背;“然诺”,诺言、许诺;“于”,介词,引出对象。

(2)意见未被接受,(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 第二句得分点:“见”,介词,被;“听”,接受;“以”,介词,用;“轫”,止轮木,顶住。 14 BE。B项“借喻”错,诗人写“花州迎人笑”,这是比拟(拟人)的手法,不是借喻;E项 “沉郁顿挫”错误,全诗前四句偏清新明快,最后一句也是明丽自然,非杜诗之沉郁顿挫。 15.①对比(衬托),通过人们为春灭到来而心境欢忭极言自己的意兴阑珊; ②以乐写哀;以明媚春天来反衬自己内心的苦闷;

③想象(虚实结合),尾联实写自己思念友人,虚写 (想象)友人在京都听取流莺啼鸣。(每点2分) 16.(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7. B【解析】②比喻父母都健在,用错对象。④意思是像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作定语、谓语,用于国家、人际,属望文生义。⑤指无缘相见,与后文二人“同游”矛盾。 18 C【解析】A项,结构混乱,“要面对电子对抗和反潜等任务都会很重”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不管”和“一个品牌”调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心情“和”提升“搭配不当。 19.D。A项没有说清楚抽签的地点;B项因为是广播稿,“没有一点异义”,可能被理解为 “没有一点意义”,造成听者混淆;C项的“璧还原物”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 用以敬称对方的东西。

20.①感染的患者也较多 ② 如何有效进行疾病预防呢 ③普通感冒先不要吃消炎药(每处2分) 【解题思路】①处,前文讲今年冬季流感持续时间长,后文说多数患者的情况,那么处应紧承前句说患者比较多。②处的问号提示此处应是一个问句,再结合后文有关专家的建议可知,处应是问如何进行预防的问题。③处,重点是分析横线后的内容,根据“只有细菌引起的发热才需要……”可知,此处说的应是普通感冒不要吃消炎药。

21②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未必都无法全身而退 ③大学精英无法全身而退,未必导致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患有阅读缺乏症 (找对位置得一分,修改正确的一分,两个都对得5分)

22【写作提示】题目所给材料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富太太和小和尚。故事主要讲的是富太太看小和尚“可怜”,而小和尚则觉得富太太“可怜”。构思时,可以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分析。小和尚不认为自己的衣服破旧可怜,这表明他能够保持天性。衣着华丽的富太太觉得小和尚可怜,这是“以貌取人”;而她眉头紧锁,表明她在物质上可能很富足,但在精神上并不充实。如果从材料整体思考,两个人都看到了别人的短处,得出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这样,就可以得出全面看待事物的立意方向。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人生的乐趣并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保持天性,快乐充实;全面看待事物;别用自己的长处看待他人的短处。

【参考译文】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申屠刚本性端方正直,常羡慕史?、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族人都不得到京交游做官,中屠刚心中一直疾恨这件事。等到后来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便上书对策说:臣听说王者如果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绝不敢将高官私授给自己的宗亲,也绝不敢拿天罚来赦免自己的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的圣明之德,幡然觉悟过来,对内能与亲人和睦共处,对外杜绝所有奸邪阴谋。上书呈奏上去后,王莽便让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

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他想背弃汉朝而归附公孙述。申屠刚游说隗嚣说:“我听说百姓所归顺的人老天就会成全他,百姓所叛离的人老天就会放弃他。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奉天意惩戒恶人,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上天所赐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应当向上顺应天意,向下报答人民的期望,为国立功,可以永远无忧。遭人嫌疑的事,圣人是绝不会做的。以将军的威望,即使远在千里,您的一举一动,能不慎重小心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祸福。老百姓彼此交往,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又想要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意外之变,对上您辜负忠孝之士,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忠言极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愿您反复思考我的谏言。”隗嚣不纳,最后叛汉附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有诏书征召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独见当做高明,而以普世万物的众心当成自己的本心。顺应百姓者就会昌盛,违逆百姓者就会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以忠孝闻名,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哪里还有什么德义呢?”隗嚣不接受。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吏,又迁为尚书令。

光武帝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为由,认为皇上不应该宴逸享乐。意见未被接受,(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多半是皇帝自己选举出来的,又加上法令严密监察他们,群臣的公职事务都过于劳苦,那些尚书近臣们,甚至也被当众鞭捶仆地牵拽,可是群臣中没有敢上前直言的。而申屠刚每次都极力劝谏,又多次进言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就太子大德,光武帝都不接纳。因他多次直谏有违旨意,几年后,被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因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8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一谈,其错误在于把幸福的条件当作幸福本身。

B.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有失偏颇的。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两种流行的幸福观都存在一定偏颇,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导致人生异化。

B. 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相反,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C. 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D. 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