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社会进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社会进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社会进步

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许多学者在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郭建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4]尚庆飞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化’大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大众来‘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5]李春秋、秦丽君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为他们所理解、

接受和运用。换言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书斋里和书本中走向千家万户,变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了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发展;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本质,学术界并没有根本分歧。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金量低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凸显的是理论深入人心的接受认同。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低质化。

首先人们对哲学缺乏真正了解,提不起学习哲学的兴趣。由于长期受苏联的影响,中国学校普遍从小学就开设思想政治课。从中学起思想政治课就包括了哲学的教学内容,但是课程体系主要是概论、通论、原理模式,使得学生对哲学的精髓、内涵和思维方式缺乏真正了解,对哲学的误读使得青少年学生对学习哲学缺乏热情。

其次,一些哲学学者和工作者只顾埋头于书斋做研究,不关注社会现实,也不了解现实中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自我陶醉于纯粹‘学术思辨’;一方面却是‘自我放逐’,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使哲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缺乏有力的影响,体现不出哲学独特的功能。

我们要正确把握灌输理论原则,通过集中教育的形式做好“三进”工作,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及时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高校是哲学

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一定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发挥作用。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着力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使科学发展观能准确生动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就要求编著紧跟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教材,2006年9月已投入使用的四门必修课的新教材就是典型;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具有理论素养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广泛使用各种手段与多种途径,进行理论灌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但是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形式和手段,较多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许多人认为哲学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物质财富,只是研究一些或者是人们习以为常或者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感到哲学没有实际用处。

当今的哲学教学基本仍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从高中起学生就 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但是学生学习哲学往往不是真正从兴趣出发,只是把哲学作为考试内容而被动地学习。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大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哲学原理,没有学习到哲学的精髓。其次,学不致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乃至一些学者缺乏站在哲学的高度发挥哲学的独特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当今功利化的浮躁社会环境更是破坏了人们学习哲学并且利用哲学给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的严肃氛围。

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但是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中国崛起的背后更少不了哲学的支撑。与其它学科相比,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训练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哲学成为冷门,人民群众不愿意学习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习也阻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具备长远眼光,注意釆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坚持在人民大众之间普及哲学教育,特别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先进哲学在指导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中的独特作用。

3.西方文化的影响

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发生较大变化并出现较多社会矛盾。一些人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已经不能够再用来指导当代实践。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其实质是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权威地位,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为强大思想武器的基础指导作用。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坚决同马哲过时论错误观点做斗争,把人们的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和僵化教条的认识中解放出来,防止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引力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按照其自身的原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和更新的无限可能性,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会过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面临的挑战是现实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为进步阶级服务的先进哲学其存在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斗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意识到形势的严唆。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深入的学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精髓,并积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结合具体国情研究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面临挑战的现实对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1.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由晦湿复杂到通俗易懂的转变,从而为人民认同并接受,成为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变得通俗易通,但是将理论由晦湿抽象转化为通俗具体不等于将理论庸俗化、低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