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模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模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力。因此,答案为B。

13.C

解析: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其中,角色信念阶段这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因此,答案为C。

14.C

解析: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师藉此来提高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教学能力。在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因此,是最集中体现反思的阶段。因此,答案为C。

15.A

解析: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善于计划、评价、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学科知识也许与高水平教师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们关于教学和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表现出较低的教学监控能力。这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传授知识

2.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3.社会角色

10.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11.教育机智

12.理智感;美感;道德感

13.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4.基础;前提

15.角色改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角色。

答: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3)榜样和模范公民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在学生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每个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和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答: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

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树立榜样时要注意,首先,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可模仿的,不宜标准太高或难以学习;其次,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在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一个学校是否能人尽其才,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长期的教育实践会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社会角色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各级各类需要,但每种需要的强度及相互关系在各个教师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有哪些影响? 答: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教学效能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则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

(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

(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

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而学生自我效能和学习能力与成绩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着影响。

4.简述教学监控能力。

答:(1)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①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

②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③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①计划性与准备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

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

③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④沟通性。教师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中的问题就努力纠正。

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哪方面取得成功,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⑦职业发展性。职业发展性指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