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规划文本)

第三章 交通发展战略

第10条 交通引领,促进交通与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1、 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1)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主城区由单中心向“一主三副”空间布局形态的转变; (2)以公交引导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

(3)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建设贯彻公共交通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避免均质化的土地利用模式;

(4)主城区内用地组团的分布,要有利于疏解老城区和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 (5)实施邻里社区单元内部土地混合开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同时重视多样化的交通设施建设;

(6)对于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用地控制和预留。 2、 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

(1)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道路建设较快发展,加快建设干线公路提档加密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主城及其与新市区、新城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新市区、新城干道网和支路网建设。

(2)改革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投融资模式,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3、 建立与组团片区功能和用地强度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和运行体系

(1)老城区要充分考虑保持原有城市肌理,路网发展要以梳理和整治为主,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主城副中心道路交通系统必须保证良好的可达性,提高路网密度,保持规整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结合道路建设,高标准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提高交通管

理的科技含量。

(3)港区路网发展要充分协调城区道路与疏港道路的关系,实施客货分离,明确道路的服务功能。

4、 加强快速道路、主干道、大运量公交等沿线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

(1)快速路的布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不宜从商业性、生活性组团中间穿过。 (2)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用地开发性质和强度,避免大型公建直接开口于主要干道,确保城市主要干道交通功能的发挥。

(3)对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根据远期公交优先通道和轨道交通规划,强化两侧高密度的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开发,为公交发展积聚客流。

5、 积极推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建议实施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城市开发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

第11条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差别化的交通发展策略

1、 采取差别化发展政策,引导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合理使用

(1)受城市核心建设区、特别是老城区路网容量的限制,远期需根据中心区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适度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2)主城区外围地区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政策。

(3)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未来主城区整体设置摩托车禁行区,并加强摩托车管理;市域其他片区、组团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摩托车发展政策。

2、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强度不同,采用差别化的路网发展策略

(1)市域道路的配置形式要充分考虑到道路城市化发展的功能要求。 3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规划文本)

(2)对于河东城市中心商务区、西部新区核心地带等以高密度商业、办公用地为主的地区,路网发展总体要以小尺度、高密度为主。

(3)对于工业用地地区道路网可以适当降低路网密度,同时要适当考虑面向货运车辆通行的道路功能和形式要求。

3、 采取差别化停车发展策略,以静制动

(1)根据城市交通状况,适时采取差别化的建筑物机动车泊位配建标准。

(2)中心区总体倡导公交优先,要适度控制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供应。 (3)对于中心区、外围区的停车收费采取差别化费率,中心区高于外围地区。 (4)通过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和需求管理策略,实现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

第12条 绿色主导,构建多元和谐的城市交通模式

1、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 (1)政府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 (2)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线网体系。 (3)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 (4)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

(5)开辟特色专线,在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通过长途旅游巴士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

(6)从路权、信号控制等方面提供公交优先。 2、 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

(1)要重视非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整治管理,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空间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2)加大步行系统建设,加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管理,塑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

第13条 需求控制,全面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

1、 形成良好的交通发展决策体制与高位协调机制

在组织架构和形式上,可以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

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新区、港区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

2、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体系

(1)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系统和专用道系统,组织单向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等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

(2)加强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和设施管理,改进交通信号配时设计。 3、 提高交通指挥控制水平

(1)继续增加管理投入,进一步改善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体系,保持交通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同步发展。

(2)加强基础交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使城市从简单路况监控转向以交通信息与路线引导系统为主体的交通现代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4、 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保障体系与交通安全体系 (1)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行为准则。 (2)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 (3)加强交通事故的监控技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4)建立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和快速救援体系等。

4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规划文本)

第四章 对外交通规划

第14条 发展目标

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提升铁路客运及货运功能,大力发展水运及航空运输,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第15条 规划原则

1、 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轨道线网规划相协调; 2、 与城市区位特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

3、 与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相协调; 4、 与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布局有机衔接。

第16条 区域铁路网规划

1、 区域铁路 (1)宁启铁路

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向东的延伸段,北沿江城市铁路客货运输主通道。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其苏中城市带客货运输功能,并承担沪宁铁路的货运分流功能。

(2)淮扬镇铁路

淮扬镇铁路及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高效衔接了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形成贯通江苏南北的第二条铁路交通主轴,同时承担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提升淮镇铁路对城市的客流支撑作用,建议淮扬镇铁路走向沿京沪高速走廊(京沪高速公路东侧),宁启与淮扬镇铁路共用江都站。

2、 城际轨道 (1)城际铁路H2线

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南通、启东、崇明后引入上海,是衔接南京、北沿江城市带和上海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了南京、上海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北沿江城市的整合、协调发展。线路走向与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江都段)、G328(仪征段)基本一致,形成复合交通走廊。

(2)城际铁路Z1线

衔接扬州、镇江、句容以及南京禄口机场,是扬州与镇江、沪宁交通走廊以及禄口机场

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也是苏中城市与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线路走向沿西北绕城高速走廊南下,与镇江相连,与城轨H2线设置垂直换乘站,并于瓜洲中心区西侧设置站点。

第17条 高速公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框架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段、京沪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

表2 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

序号 公路名称 车道数 里程(KM) 功能说明 国家高速公路网重点纵线之一,同三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苏中、苏北城市与苏南城1 京沪高速公路 双向八车道 112 市的快速联系,同时也是扬州市域南北方向重要的联系通道,服务于高邮、宝应与扬州的快速联系。 扬州南绕城段双连接南京、扬州、泰州、南通,是苏中地区沿2 宁通高速公路 向八车道,其余为83 江联系横向干道之一,是扬州通往南京、南通双向六车道 的主要通道。同时,宁通高速也是沪陕高速(上海-西安)高速公路江苏段。 3 扬溧高速公路 双向六车道 72.7 扬州与苏南联系的重要通道,连接扬州、镇江、金坛、溧阳等城市,利用润扬大桥过江。 4 江海高速公路 双向六车道 21 西起江都境内的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丁伙5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规划文本)

枢纽,向东依次连接泰州、姜堰、海安等。江海高速是扬州与苏中东部城市联系快速通道,同时也是宁通高速东段重要分流通道。 扬州与安徽天长联系的一条快速通道,苏中地区与安徽方向联系的第二条高速通道。同时,5 扬天高速公路 双向六车道 24.4 扬天高速公路是“临沂-宿迁-扬州(润扬大桥)-镇江-宜兴”纵向通道的组成路段,可实现扬州和徐州的便捷沟通。 苏中腹地与省会联系的一条便捷通道,分流宁6 宁盐高速公路 双向六车道 101.4 通高速交通压力。起于宁靖盐高速兴化段,沿S333走廊与南京浦仪高速相接

第18条 干线公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三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干线公路总里程约691公里。三纵为: S244新线、S237新线及安大公路;六横为:沿江高等级公路、G328、S244复线、S333、S332及S331。

表3 市域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

序号 公路名称 道路里程 等级 (KM) 功能说明 S244新线 一级 90 重要的过境交通分流通道,同时兼具疏港交通功能。 淮安至江都的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扬州与高邮、宝应联系的重要三纵 S237新线 一级 87 通道,规划于老线东侧、京沪高速公路西侧新建S237,其走向与京沪高速平行,扬州市域内沿线经过江都、高邮和宝应三市。 安大公路 一级 59.1 扬州与北部经济腹地联系的一条重要通。安大公路位于京沪高速东侧,其走向基本与京沪高速平行。 沿江高等级公服务于苏中沿江产业带之间快速联系,宁通高速公路客货运输平路 一级 35.6 行分流通道。同时也是扬州、江都、仪征沿江地区东西方向联系的重要快速通道。 北沿江城市东西向联系的重要干线公路,协同沿江高等级公路与G328 一级 52.9 南北向的宁连公路、以及国道204等公路相连,构成苏中地区干六横 线公路网骨架。 S331 一级 101.4 联系金湖至盐城的省道,宝应与周边城市东西方向联系一条重要通道。 S332 一级 28.4 联系金湖至大丰的省道,从宝应与高邮两市交界处经过,是宝应、高邮与东西方向城市联系的重要通道系。 S244复线 一级 103.6 联系扬天公路(S244)、京沪高速以及安大公路的重要通道,一方面加强了扬州、江都北部地区与沿江地区的快速联系,另一方面与沿江高等级公路、S244新线、安大公路形成公路外环,分离了城市交通与公路交通,辅助了高速公路环功能的良好发挥。 联系仪征至东台的省道,经过仪征、宝应两市,是扬州北部地区S333 一级 133.1 东西联系的一条贯通性通道。其线路走向与仪征过江通道相连,加强扬州与苏南地区联系。同时,仪征过江通道定位为联系江北地区G104、G328与江南地区G312联系的重要过江通道。

第19条 航道网规划

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络。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芦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

表4 市域航道网规划方案

类别 航道名称 规划等级 航道走向 里程(KM) 京杭大运河 二级 自宝应县流入扬州,途经宝应、高邮、江都、扬州市区、邗江等汇入长江。 201 盐邵线 三级 自江都邵伯京杭运河口,向东北流经江都、高邮、出境与建口线相连,通往里下河地区。 47 三级 起自邵伯京杭运河口,经江都三江营出长江,途八纵 芒稻河 中与老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相遇。 36.8 三阳河 五级 起自宝应县盐宝线向南至通扬线。 96.5 红旗河 五级 起自江都通扬线流入长江。 21.7 阜宝线 五级 起自宝应射阳湖镇,向南汇入盐宝线。 8.2 公道河 六级 起自公道镇,经邵伯湖,流入京杭大运河。 21.0 野田河 六级 起自盐邵线,向南流入红旗河。 29.4 金宝线 三级 起自宝应南运西闸,向西流经宝应境内入淮阴。 5.5 高东线 三级 起自高邮城区京杭运河口,向东至董家出境往泰州兴化方向,并与建口线相连。 38.5 盐宝线 四级 起自宝应城区京杭运河口,向东至黄土沟出境往盐城方向,并与建口线相连。 39.5 八横 通扬运河 五级 起自三阳河,流向泰洲。 20.9 仪扬河 五级 起自扬州城北京杭运河口,与古运河重复至高旻寺向西流经仪征市区过泗源沟出长江。 25 芦范河 六级 起自范水镇,向东汇入三阳河。 14.4 横泾河 六级 起自马棚镇,在高邮境内经过司徒镇,最后汇入建口线。 8.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