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06年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2年以后,县城新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县政府机关由梅山迁至江店,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已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2.3 工程地质、地貌、气象及水文

⑴ 地形地貌

本县为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最高峰天堂寨1729.13米,最低海拔60米,平均海拔500,平均坡降21%。全县千米以上高峰120余座,山岭纵横,幽谷深邃。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有史河、西淠河两大干流。按地形地貌区分,全县为三大区域,即西南中山区、中部低山区、东北部丘陵区。南部、西南部边境由石鼓寨至棋盘石一线为长江、淮河分山岭,也是皖、鄂两省的界山。

⑵ 气候及降雨量

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多寒潮,夏多暴雨,由于位于江淮间大别山腹地,光、热偏少,降水量偏多,是全省多雨地带,但降水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率均很大。江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6℃,最低气温为-13.9℃,各地多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无霜期235天,适宜农、林植物生长。

⑶ 地下水

本县属河谷浅埋藏孔隙淡水富水亚区,含水层发育在河谷内的全新统古河道中,由粉细砂组成,厚度在5-20米以上,深部含水层不发育,单井涌水量10-50t/s,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

⑷ 地表水

县境内地表水丰富,全部来自大气降水。多年平均经流深在450-850mm之间,溢流系数0.4-0.6,年平均径流量23.85亿立方米,占年降水量54.48亿立方米的43.8%,人均占有量约40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1.45倍,全省人均数的

8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8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达30.53亿立方米,枯水年仅为12.64亿立方米,相差悬殊。

2.4 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4.1 对工程方案的影响

该项目建设场地区域有农田、山坡地,因山地地形起伏,对道路纵坡有一定影响,土方工程量较大。

2.4.2 对施工条件的影响

金寨县新城区为丘陵地形,项目建设场地海拔50-6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多西北风,冬季多东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气温17.3℃,月最高温度(7月)38℃,最低温底-10.5℃,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水量1380毫米。自然条件总体来说有利于施工,只是部分年份有水灾、旱涝现象出现,冬季轻冻,对工程施工影响不大。

2.4.3 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目前省道210、209线穿境而过,向东直达六安、合肥,是该县向东调入物资和输出物资的必由之路,是金寨县经济重镇和交通咽喉。

金寨县建筑材料资源丰富,无需长途运输,水泥、砂、石等主要建筑材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以上各项有利条件,使工程造价较低。

2.5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⑴ 符合金寨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

本报告规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道路网符合《金寨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及《金寨红石工业园区规划》要求。

⑵ 自然条件适宜工程建设

项目区地质、气候及水文状况总体适宜工程建设。虽然新城区内地形起伏较

9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 但是土方易就地平衡。

⑶ 项目区丰富的建筑材料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金寨县水泥、沙、片石等主要建筑材料丰富。自足有余,无需长途运输。项目区拆迁量小。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⑷ 银行贷款可望短期偿还

通过土地开发,临街门面土地转让,可取得可观数额的土地转让金,可以在五年内还清银行贷款对本项目的投入。

10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章 道路交通规划

3.1 规划区域条件

⑴ 城市人口规模

现状(2000年)人口规模:5.03万人。 近期(2005年)人口规模:9.0万元。 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12.0万人。 ⑵ 城市用地规模

近期建设用地规模:8.1平方公里,人均90.0平方米。 远期建设用地规模:11.3平方公里,人均94.0平方米。 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6.20平方公里(一期1.5平方公里)

3.2 道路交通

3.2.1 规划原则及目标

建立与经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道路网系统。 充分结合地形条件,建立有序的主、次、支三级路网系统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3.2.2 道路网布局 ⑴ 路网结构

开发区路网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路幅宽40米,次干道路幅宽24米,支路路幅宽12米。

⑵ 开发区内道路分布格局

金叶路为S209过境段,全长6000米,作为经济开发区的主干道。 纬一路、纬二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北四路、北五路、北六路、东干渠路、滨河西路为次干道。

另有若干支道与主次干道相联,形成完整的路网体系。 3.2.3 规划的道路系统 见表3.2-1、表3.2-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