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先秦儒家哲学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不疚,夫何忧何惧!)(在儒家道德教育方法中,强调修养是最重要的方法;修养的重要性;修身的重要性;内省的方法,反求诸己的方法;内讼的方法。知、好、乐三境界——也是修养之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强调从自身找原因,自己与自己算账。关于这一思想,孔子在好几处都强调过。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无能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强调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这是孔子和整个先秦儒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参阅《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强调反思、反省的重要性,这是儒家道德修养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也可视为儒家道德修养方法最突出的特色)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第五)(内自讼,即内在的反思、反省,内心的思想斗争,通过反思反省,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第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强调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第八)(校:计较。本章与《述而》第七论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等形成对比。“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所体现的道德品性和道德操守正好相对。)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见《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第九)(关键在自己,一切靠个人的努力)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引申为进行道德修养要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第十一)(登堂入室——堂:厅堂;室:内室。登堂入室,说明学问做得好。)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内省不疚)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第十三141)(恒)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第十四154)(此条涉及学习和修养的目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第十四155)(参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强调从自身找原因,自己与自己算账。关于这一思想,孔子在好几处都强调过。)(参见: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十五166)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十五16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卫灵公》第十五164;另参见: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93)(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也包含着极为深刻的修养之道。孔子看来,对于道德礼仪的认识和践行有不同的层次:“知之”是一个层次;“好之”是一个层次;“乐之”是最高层次。参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61)(知、好、乐——对待道德礼仪、学问和事物的态度,一步一步深入执着。在孔子看来,“乐”是“学”的最高境界,孔子和颜回都达到了这种境界。)

(参阅《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165)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第十五165)(强调一个人要多问几个“如之何”,多考虑问题,要学习,要进取,要做有深忧远虑的人;不要不动脑筋,无所事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第十五168)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168)(《韩诗外传》卷三曾引孔子的话说:“过而改之,是不过也。”与上面的话恰成对比。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第十六177)(中国知识分子的隐士情节和傲骨——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184页)(言:实际指“德”,“六言”即“六德”。此段指出六种德行:仁、知、信、直、勇、刚。)(此段表明,所有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保持,都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第十九199)(弘:强。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疑为当日成语,何晏注云:“言无所轻重”。)(强调一个人对于德行要坚持,对信仰要坚定。)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十九200)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十九203)

5.强调躬亲实践(躬)和“行”(行为考察)(后世之知行关系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第二)(省其私:考察其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行动的重要性)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二)(强调行的重要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第四)(在言与行之间,更注重行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四)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于改是。”(《公冶长》第五)(听其言观其行:强调言行一致,行比言更重要)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第五)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第七)(直接提出躬行实践的重要性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第十三13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强调实践效果的重要性。这里也渗透出孔子不主张死读书,读死书,而强调活学,强调结合实际学习,学了以后要能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第十四153)(怍zuo:惭愧。)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第十五162)(座右铭)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第十五167)(强调实践)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168)(重视实际考察,不能只从言论上确认一个人行为的好坏。)

五、以“道”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甚至高于生命价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所谓“道”究竟指什么?)(孔颜之乐: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英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