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先秦儒家哲学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一)(学的内容是道德,行为,做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自述个人精神世界发展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论学与思的关系,学与思相辅相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忠信)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知、好、乐——对待学问和事物的态度,一步一步深入执着。在孔子看来,“乐”是“学”的最高境界,孔子和颜回都达到了这种境界。)(参见: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卫灵公》第十五164;另参见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93)(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也包含着极为深刻的修养之道。)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也夫。”(《雍也》第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义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

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第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第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珍视学习的样子,如饥似渴的样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第十一)(鲁哀公曾经也有此问——见《雍也》第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十五168)(此段强调“学”比“思”重要。孔子在其他地方也强调过“思”比“学”重要、“学”比“思”重要的道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孔子深刻把握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与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参见: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论学与思的关系)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168)(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论述,表达了孔子强调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重要性的思想。)(此段可与“樊迟请学稼”对比看,见《子路》第十三135焉用稼?)(“学也,禄在其中矣”:强调学习的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第十六177)(虽主张生而知之,但还是强调“学”的重要性。)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

氏》第十六178)(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极为重视对于《诗经》和周礼的学习。)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184页)(言:实际指“德”,“六言”即“六德”。此段指出六种德行:仁、知、信、直、勇、刚。)(此段表明,所有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保持,都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第十九200)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200)(学习的目的在于求得“道”)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第十九202)(学习的目的在于做官从政)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203—204)(学无常师,活学活用。)

教育引导方法:(德教为先,修身为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强调道德教育与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在孔子心目中,做人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事情,德教是先于或重于知识传授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学而》第一)(《诗》的德教作用)(诗,可以兴,可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思无邪”即“思想纯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这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总目标、总要求)(于丹引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第十三142)(道德评价,区分善恶,坚持道德原则)

(参见: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168)大意相同)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第十四147)(劳:使其得到磨炼。《国语﹒鲁语》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诲:教诲,引导。孔子诲人不倦,就是教育引导的最好体现。)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第十四149)(贫而无怨,富而无骄,都是道德要求)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十五170)(参见: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67)这就是“有教无类”。)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185)(学诗的重要性)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第十七185)(正墙面而立:朱熹注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意思是说不研究《周南》、《召南》,言语行动就无所依从,即“不学诗,无以立。”)

3.崇德辨惑(《颜渊》127;13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颜渊》第十二)(‘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诗经﹒小雅》诗句,引在这里,很难解释。程颐说是“错简”。)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

(朱熹注曰:匿:恶之匿于心者。修:治而去之。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修匿: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惑:惩忿所以辨惑也。)(雩:yu鱼,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

4.修养过程与方法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从自身找原因,自己与自己算账;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