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先秦儒家哲学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孔子兼之,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指孟子】既圣矣乎?”

【孟子】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你愿意成为哪一种人?】

曰:“姑舍是。”【暂不谈此】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

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62-64》。公孙丑为孟子之弟子。)

一、性善论:哲学基础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哲学伦理学思想的基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为: 1.人天生有所谓“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没有这些“心”,人即为“非人”。“四心”之中,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四端”之于人就像四肢对于人一样,是人所固有的。因此看来,人性是善的。

2.人性善并不意味着人天生就是全善之人,或天生一个大圣人。只是从本性和趋势上看,人有向善的趋势,有善的萌芽,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如果存养和扩充了人的善性,将其发扬光大,人就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圣人,即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如果丧失了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成为禽兽一般的东西。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君子保存的人的善性,小人丢掉了人的善性。

4.成圣成贤的根本方法是存养与扩充,扩充到极致即为圣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不要将天生的本心丢失了。因而孟子修养方法的根本方向是“顺”而非“逆”。与之相反,荀子修养论的前提是“逆”。

性善论总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