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数学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997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数学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查的知识点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15.(2分)(1997?海淀区)如图,AB∥CD,CF交AB于点E.若∠C等于42度,则∠AEF= 138 度.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专题】探究型.

【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EF的度数,再由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AB∥CD,∠C=42°, ∴∠BEF=∠C=42°,

∴∠AEF=180°﹣∠BEF=180°﹣42°=138°. 故答案为:138.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用到的知识点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6.(2分)(1997?海淀区)如果梯形中位线的长为8cm,下底的长为10cm,则上底的长为 6 cm.

【考点】梯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根据“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即可求得这个梯形的上底长. 【解答】解: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

梯形的上底=中位线的2倍﹣下底=16﹣10=6(cm), 故答案为:6.

【点评】主要考查了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数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17.(2分)(2004?丰台区)计算:\\frac{1}{a﹣b}﹣\\frac{b}{a(a﹣b)}=

【考点】分式的加减法.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运算.解决本题首先应通分,最后要注意将结果化为最简分式.

【解答】解:原式=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考查分式的运算. 18.(2分)(1997?海淀区)在一次体育测试中,10名女生完成仰卧起坐的个数如下: 48 52 47 46 50 50 51 50 45 49

则这次体育测试中仰卧起坐个数的众数为 50 (个). 【考点】众数. 【专题】压轴题.

【分析】根据众数的概念直接求解即可.

第9页(共19页)

【解答】解:数据50出现了3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50. 故答案为:50.

【点评】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三、(2*4=8分) 19.(4分)(1997?海淀区)分解因式:x﹣y+ax+ay. 【考点】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原式前两项结合,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后两项结合提取公因式,再提取公因式即可得到结果.

22

【解答】解:x﹣y+ax+ay

22

=(x﹣y)+(ax+ay) =(x+y)(x﹣y)+a(x+y) =(x+y)(x﹣y+a).

【点评】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难点是采用两两分组还是三一分组.比如本题利用的是两两分组.

20.(4分)(1997?海淀区)计算:

+

22

﹣(+1).

0

【考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零指数幂.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根据零指数幂的意义和分母有理化得到原式=+1+2﹣1,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解答】解:原式=+1+2﹣1 =3.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先把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也考查了零指数幂. 四、(本题共8分,每小题4分) 21.(4分)(1997?海淀区)已知:如图,点E、F分别在菱形ABCD的BC、CD边上,且BE=DF.求证:AE=AF.

【考点】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压轴题. 【分析】根据菱形性质得出AB=AD,∠B=∠D,根据SAS推出△ABE≌△ADF,推出AE=AF即可.

【解答】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第10页(共19页)

∴AB=AD,∠B=∠D, 在△ABE和△ADF中

∴△ABE≌△ADF(SAS), ∴AE=AF.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注意: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相等. 22.(4分)(1997?海淀区)如图,在△ABC中,∠C=90°,AD是角平分线,且∠BAC=60°,AD=10,求AB的值.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专题】压轴题.

【分析】首先由题意推出∠B=30°,推出AB=2AC,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推出

∠DAC=∠BAD=30°,根据AD=10,即可求出AC的长度,然后根据AB=2AC,即可求出AB的长度.

【解答】解:∵在△ABC中,∠C=90°,∠BAC=60°, ∴∠B=30°, ∴AB=2AC,

∵AD是角平分线, ∴∠DAC=∠BAD=30°, ∵AD=10, ∴AC=5, ∴AB=1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关键在于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首先根据有关性质推出AC的长度. 五、(本题共10分,每小题5分) 23.(5分)(1997?海淀区)解方程:3x﹣﹣1=0. 【考点】无理方程.

【分析】移项变形成3x﹣1=,两边平方即可转化为整式方程,即可求解. 【解答】解:移项得:3x﹣1=,

2

两边平方,得(3x﹣1)=3x+1.

2

整理后,得x﹣x=0.

解这个方程,得x1=0,x2=1. 经检验,x1=0是原方程的增根, x2=1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x=1.

第11页(共19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方程的解法,在解无理方程是最常用的方法是两边平方法及换元法,本题用了平方法. 24.(5分)(1997?海淀区)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某校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甲、乙两班的捐款都是360元.已知甲班比乙班多5人,乙班比甲班平均每人多捐1元,乙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考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分析】设乙班平均每人捐款x元,那么甲班平均每人捐款(x﹣1)元,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5,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即可.

【解答】解:解法一:设乙班平均每人捐款x元,那么甲班平均每人捐款(x﹣1)元.

﹣=5,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x(x﹣1),约去分母,整理得: 2

x﹣x﹣72=0

解这个方程,得x1=9,x2=﹣8.

经检验,x1=9,x2=﹣8.都是原方程的根. 但负数不合题意,所以只取x=9. 答:乙班平均每人捐款9元.

解法二:设甲班平均每人捐款x元,乙班平均每人捐款y元.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经检验:,都是原方程组的解,但是负数不合题意,

故得,

答:乙班平均每人捐款9元.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找出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25.(6分)(1997?海淀区)已知:如图,在⊙O中,OC为半径,AB、CD为弦,且OC⊥AB,垂足为N,AB、CD交于点E.求证:AC?BC=CE?CD.

第12页(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