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教师用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教师用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读好问句。第二、三小节的朗读,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味。这两节诗要重点指导读好问句,指导朗读应与理解内容相结合。“我想——”,“想”字语音应稍稍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这一句,要结合理解“可曾”让学生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测(详见“理解运用”),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奇、好玩的感觉。教师应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练读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其余3个问句,可采取多种形式来读。比如分句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

(2)读好感叹句。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有感叹句,注意结合具体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第一小节可想象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听爷爷讲故事的情景。“真有意思”是儿童的口吻,要读出有趣的味道。“这是多大的摇篮啊!”用了语气词和感叹号,朗读中应带着惊奇、赞叹的感觉,也可指导学生加人自己觉得合适的表情。最后一句可以想象大森林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语速可稽陧,突出强调“浓绿、遮、一望无边”等词语。

第四小节中的“沙沙,沙沙”,要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边读边想象风儿轻轻吹动树叶的情景,朗读要轻柔缓慢。“又那么遥远……”声音逐渐低柔,“遥远”应适当拖长,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最后两句诗要读出心中的赞叹之情。“啊!”语音可延长些。“苍苍茫茫”一词,第一个“苍”字可读得稍长一些,以表现森林的广阔无边。“我们祖先的”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摇篮”,语调稍高昂。最后两句诗感情真挚强烈,但朗读声调不宜太高,学生容易高喊式地读,教师应注意示范,让学生练读体会。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基本要求。本诗中“啊”出现了两次,要注意“啊”的音变,在“这是多大的摇篮啊!”这句中读“na”,要注意读正确。 2.理解运用。

本课学习可以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从课题人手,首先理解“摇篮”。“摇篮”,形状像篮子,用藤或竹子制成,婴儿睡在里面,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摇篮,可以借助图片辅助讲解。接着可紧扣“真有意思”展开学习,“为什么说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森林很大?”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的“一望无

边、遮住了蓝天”来理解内容,从而感受原始森林的宽广和繁茂。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一望无边的大森林就像绿色的。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摇篮本来是婴儿睡觉用的,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进一步体会“真有意思”,并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第二、三小节是对祖先在森林中生活情景的想象、猜测。应将这两节诗整体理解,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品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并与想象相结合,体会祖先在原始森林简单、自由的生活。“掏”字的学习,可以先将“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然后出示“掏”的字义和树上的鸟窝图片辅助理解,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拓展运用,用“掏”进行扩词,如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这两小节诗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第二小节中的“可曾”学生不易读懂,是本节诗的教学难点。“可”在这里是副词,用来加强疑问的语气,教学中要结合语境在朗读和感悟中揣摩体会:“曾”是“曾经”的意思。这是对祖先生活情景的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用“可曾”说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学生的体会,如,“你可曾见过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小马?”再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基础上,第三小节相对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逗、采、捉、逮”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进行扩词运用,如“逗小猫、采蘑菇、捉小鱼、逮蚊子”。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森林中自由嬉戏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孩子,读出自由欢快的心情,并注意读好疑问旬的语气。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又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课文最后发出感叹,再次强调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这节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回扣全文,可提问: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让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并顺势体会最后一句蕴含的丰富情感:它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的美好祝愿。其中的“苍苍茫茫”可联系第一小节中的“一望无边”理解。最后联系全文创设语境,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文描绘了远古时代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但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产生向往原始生活的想法。另外,如果有学生提出掏鹊蛋是破坏环境行

为,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最原始的简单生活,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通过采野果和掏鹊蛋等方式来维持生存,而现在我们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生活资源,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指导朗读第二至三小节的4个问句,应该整合于理解过程中完成,详见“朗 读指导”。

第二题是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训练,可以融人课文的理解中进行,也可以在学文后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三题提供的词语展开想象,再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的句式说一说。

第三题旨在感受表示动作的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并进行积累。前两组都是文中的词

语,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详见“理解运用”)。最后一组是拓展的词语,也可进行迁移运用。 ………………… 教学设计举例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摘、掏、望、蓝、赛”5个字;会写“一望无边、蓝天、赛跑、野果、野兔”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儿歌,学生认读:大森林,像摇篮,绿树荫,遮蓝天。摘野果,掏鹊蛋,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那回忆,多遥远。 二、导学第二小节 1.品析“掏”的妙用。

(1)换词比较:把“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可以吗?

出示“掏”在字典中的意思。掏: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 (2)联系“一窝喜鹊蛋”图片,理解手伸进了鸟窝中,所以用“掏”。

(3)迁移运用:在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伊么呢?(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4)小结:“掏”不仅用得准确,而且写得很有趣味,一读就能想象出人很小心,偷偷地在树上掏鹊蛋的有趣情景。 (5)根据诗句意思填表示动作的词语。 出示:( )野兔( )蘑菇

引语:你也能根据诗中的“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的意思填上一个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师生交流:(追)野兔(赏)蘑菇 (6)读板书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掏鹊蛋摘野果 (追)野兔 (赏)蘑菇 2.品读问句。

(1)出示:“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引语:我们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性,也想象了画面,能不能读好诗句呢? 【此处设计.既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迁移运用,又借助这一形式让学生理解第二节诗最后一句的内容。】

(2)引导理解“可曾”。(指导方法详见“理解运用”) (3)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好奇、 猜想的感觉。

三、自主理解第三小节

1.自读第三小节,将表示动作的词语,画上着重号。 2.结合插图识记“蔷薇”。 3.师范读句子,生想象画面。

4.交流画面和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读好问旬。 四、仿说训练

1.引语: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做了什么?

2.根据想象,仿照“掏鹊蛋、逗松鼠”说一说这样的词语,相机板书。 3.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说句子。

【先仿说词语,是积累运用和构建画面的过程.为仿说句子降低了难度。仿说句子,迁移运用学过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提升教学实效:】 五、学习第四小节

1.理解“苍苍茫茫”。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小节中的“一望无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