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藏放置,不占室内空间,避免屋顶承重;热水的用途不仅仅是洗浴,还用来供暖和提供生活用水,

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按《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和《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 要求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应注意:保护屋面防水层,防止屋面渗漏;上下水管保温,最好放置室内减少热损;防雷、防风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安装位置宜在屋顶或阳台板;高寒地区应有防止结冰炸管的措施。

7.2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

光电转换一般采用太阳能发电整体屋顶技术,它采用结构设计的方法把太阳能电池组件发电方阵形成一个整体屋顶建筑构件来替代传统建筑物南坡屋顶,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按《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203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建议在群体建筑上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太阳能屋顶示范项目必须大于50kW,即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安装面积,一般将集中在学校、医院和政府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用和商用建筑。不建议在单栋建筑上做太阳能发电项目。

8、供热计量技术

供热计量技术是对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供热量、热用户的用热量进行计量,包括热源和热力站热计量、楼栋热计量和分户热计量。

热源或热力站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应分项计量,循环水泵电量宜单独计量。 分户热计量是以住宅的户(套)为单位,以热量直接计量或热量分摊计量方式计量每户的供热量。

热量直接计量方式是采用户用热量表直接结算的方法,对各独立核算用户计量热量。 热量分摊计量方式是在楼栋热力入口处(或热力站)安装热量表计量总热量,再通过设置在住宅户内的测量记录装置,确定每个独立核算用户的用热量占总热量的比例,进而计算出用户的分摊热量,实现分户热计量。

用户热分摊方法主要有散热器热分配法、流量温度法、通断时间面积法和户用热量表法。

9、建筑外遮阳技术

建筑遮阳技术是2010版新增加的内容。建筑遮阳可以有效遮挡太阳过度的辐射,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具有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减少眩光提高室内视

9

觉舒适度等优点。

建筑遮阳分为内遮阳、外遮阳中置遮阳和内置遮阳: 内遮阳主要有:百叶帘、软卷帘、天棚帘;

外遮阳主要有:百叶帘、硬卷帘、软卷帘、曲臂遮阳篷; 内置遮阳为在中空玻璃中间有遮阳百叶。 中置遮阳为2层玻璃窗之间有遮阳百叶或遮阳帘 由于内遮阳多为用户自行安装,故本次推广未涉及。 建筑遮阳技术要求

《建筑遮阳通用要求》JG/T274-2010、《建筑遮阳热舒适、视觉舒适性能与分级》JG/T277-2010等二十多部,有技术要求、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建筑遮阳在我国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有法可依。

《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报批中。 10、植生混凝土

植生混凝土是2010版增加的内容,植生混凝土技术可分为多孔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内部碱环境的改造技术及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技术、植生喷灌系统、植生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等。根据植生混凝土所在部位分为护堤植生混凝土、屋面植生混凝土和墙面植生混凝土。

护堤植生混凝土主要由碎石或碎卵石、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物掺合料(硅灰、粉煤灰、矿粉)、水、高效减水剂材料组成,在护堤的同时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护堤植生混凝土主要是利用模具制成的包含有大孔的混凝土模块拼接而成,模块含有的大孔供植物生长;或是采用大骨料制成的大孔混凝土,形成的大孔供植物生长;强度范围在10MPa以上;容重1800kg/m3~2100kg/m3;孔隙率不小于15%,必要时可达30%。

11、透水混凝土

透水混凝土是2005版增加的内容,透水混凝土是既有透水性又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混凝土,其内部为多孔堆聚结构。透水的原理是利用总体积小于骨料总空隙体积的胶凝材料部分地填充粗骨料颗粒之间的空隙,即剩余部分空隙,并使其形成贯通的孔隙网,因而具有透水效果。透水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因此在配制时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外,还要通过配合比设计和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剂来达到保证强度和孔隙率的目的。

透水混凝土由骨料、水泥、水等组成,多采用单粒级或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细骨料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总骨料的20%以内;水泥可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10

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合料可选用硅灰、粉煤灰、矿渣微细粉等;混凝土强度15~30MPa;透水性不小于1mm/s;孔隙率10%~20%。

四、结束语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体现,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绿色施工技术是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深化《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的技术内容,多数技术是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是可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在示范工程中应用后在全国范围推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