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推荐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word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推荐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劳动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5.纪律和法制教育:教育中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生命教育 2.生活教育 3.生存教育 4.安全教育 5.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中学德育过程 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 b)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b)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c)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a)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b)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在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途径 1、思政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原则: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原则: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就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9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初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性统一的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结合的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正面教育、说服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要求:1.针对性,2感染性,3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要求:选好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方法。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生命教育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3.课外活动中时间生命教育。 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 5.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空间。 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条途径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指点在内的综合教育体系。 30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一)班集体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根据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 ?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 成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沿革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培养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办集体建设的必要策略 (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创造积极的课堂人际关系 3.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4.建立相对稳定的课堂规范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期待 5.学生学习行为 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课程气氛 2.消极的课堂气氛 3.对抗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领导方式 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2.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3.教师的情绪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策略 1.准确地坚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简历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课堂纪律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1

o 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指导) 2.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压力、舆论) 3.任务促成的纪律(具体任务的要求) 4.自我促成的纪律(外部纪律内化,最终目的) 课堂纪律发展阶段:反抗行为、自我服务行为、人际纪律、自我约束阶段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者、学习情境 (1)课堂情境结构: A、班级规模25-40人为宜 B、确立课堂规矩 C、座位分配考虑性格和人际关系 (2)课堂教学结构: A、教学时间合理利用 B、课程表的编制 C、教学过程的规划 o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确立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奎伊的分类: A、人格型 B、行为型 C、情绪型 (2)中国学者分类: A、行为不足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适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原因: A、适应不良 B、厌烦 C、挫折与紧张 D、寻求注意与地位 E、过度活动 F、性别差异 (2)教师原因: A、要求不当 B、滥用惩罚手段 C、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3)环境因素:

A、家庭因素 B、大众媒体 C、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2.调整学生认知结构 3.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同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四)班主任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核心内容:班集体建设) (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1.充分了解学生 2.全面教育引导学生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对于先进生要: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战胜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对于后进生要: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基本内容: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信任,以协调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彼此写作配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方式: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班级网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