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美学十五讲 艺术设计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人的生活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艺术设计师按照人的需要和趣味设计产品,在设计产品及物质环境时,仿佛在设计人自身。因此,艺术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和社会。人、人的外貌和生活方式的设计,是艺术设计师的真正目的,艺术设计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在设计某种文化类型。

艺术设计师应该把改善社会条件和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准作为自己的职业职责,艺术设计不仅从单个产品扩展到设计国民经济重大任务的整个系统,而且成为改善客观世界、创造第二自然的重要手段。经过艺术设计的工业产品不仅能适应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又能培养、改变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从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不仅应该从物质效益上,更应该从精神效益上认识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第十一讲

1.什么是“科学美”?科学美有哪些特点?

科学美是一种反映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过程中所创作的成果或形式。科学美不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外在美,它是科学定律中支配着物质结构的深层次的美。科学美在形态上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被我们所反映,能够为很多人所欣赏,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的根源在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靠纯理智能够领悟。

科学美表现在对称,和谐,简洁等特性之中。

2.分析“以美导真”的命题。

在美学史上,美和真这两个概念常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虽然真的不一定是美的,但是美的必定是真的。对美的探索能够导致真理的发现,这在美学上叫做以美导真。

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不得不相信他们是真的,他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在某些场合下,科学中的美可以引导科学家达到科学中的真。

3.举例说明美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的探索活动会伴随有一些感情,然而这些感情并不进入科学研究的结果中。尽管如此,科学研究仍然和感情密切联系,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炽烈的感情的驱动下,科学家的理智才会发挥到极致。在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对美的追求,就没有科学。

美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许多方面,首先表现在用诗的形象作为基础的科学术语上,如各种元素和化学现象的命名。

美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体现在科学著作的风格上,如狄拉克和海森堡的著作有着鲜明的风格区别

美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体现在科学家的艺术生活中,如爱因斯坦喜欢小提琴,认为演奏的气氛有助于科学问题的思考。

第十二讲

1.比较艺术摹仿说和艺术表现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 与模仿说相对峙的是表现说,模仿说主张艺术再现客观世界,表现说则主张艺术表现主观心灵。

现实主义以模仿说为基础,浪漫主义以表现说为基础。浪漫主义批评艺术模仿说,认为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的描绘。

9

美学十五讲 在艺术创作中,有些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有些偏重于主观,不过这两种倾向并不是皆然分开的,有时候对客观现实的模仿和主观情感的表现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2.怎样对艺术进行分类?

艺术分类的本体论原则和符号学原则的互相交织,形成了九中艺术样式 再现艺术 表现艺术 时间艺术 文学 音乐 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 建筑、艺术设计 空间时间艺术 戏剧、影视 舞蹈

除了本体论原则和符号学原则外,美学史还运用其他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如根据艺术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非实用艺术;又比如根据欣赏者知觉来分类,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过这些分类都是派生的,次要的原则,不是原初的、根本的原则。

对每种艺术样式可以进行分类,这是题材和品种的划分,对每种样式的艺术的品种又可以划分为多种,如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

3.举例说明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的发展不平衡。

艺术样式发展的不平衡

希腊的雕塑和戏剧发达,原因在于希腊城邦中个性的意义有了增长。 中世纪音乐和建筑发达,体现普遍的宗教感情的音乐以及体现一般性而不是具体性的建筑,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渴望认识自然和现实世界,喜欢把艺术比作反映现实的镜子。

在17—18世纪的欧洲,戏剧登上了艺术的前台。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运动使诗歌特别是音乐成为了艺术的主流。 艺术体裁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十分明显。如明清时期的古典长篇小说而言,体裁发展的不平衡就非常明显。

明初为第一阶段,这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立阶段

整个明朝中期是第二个阶段,出现了不同体裁的小说,有神怪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

第三节阶段以《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为代表作,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及至晚清是第四个发展阶段,体裁上出现了三类小说:一,谴责朝廷、官场和社会风气的谴责小说;二,侠义小说;三,反对帝国主义、宣扬民族思想和爱国主义的小说。

第十三讲

1.艺术三功能说有什么局限性?

20世纪50至70年代,艺术的功能在我国被归结为三种: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艺术三功能说的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到艺术功能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它没有回答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艺术为什么恰恰具有、而且仅仅具有这三种功能?它在阐述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时,没有说明这些功能的特殊性。艺术的认识功能被等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被狭窄化为政治思想教育和某种道德观念的灌输,忽视了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艺术三功能说也没有考虑到艺术的根本功能。它虽然把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相并列.然而实际上它们有主次之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被摆在重要的地位,而审美功能

10

美学十五讲 仅仅处于辅助的地位。艺术三功能说不是从艺术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而是仅仅从艺术表现的特点来阐述审美功能。

2.谈谈你所理解的艺术功能

艺术的几个主要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认识功能、自我表现功能、暗示功能、净化功能、补偿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社会改造功能等等。

对于艺术的各种功能的理解,首先不能只根据艺术的某种历史形式,或者某种样式和体裁来表述艺术的功能,而是要对整个艺术功能进行总结。其次,艺术在发挥作用时它的各种功能是彼此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理解艺术的整体功能,必须阐述它的各种功能的相互联系。再次,要对艺术各种功能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只有认清艺术功能的特殊性,才能准确理解艺术的功能。

3.艺术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艺术最根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审美功能,其他功能只有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艺术的各种功能以审美为媒介。艺术具有认识功能,但是它实现的是对世界的审美认识。只有通过审美认识,它才能够实现其他认识,如对社会规律的理解。艺术具有享乐功能,但这是一种审美享受,不同于由生理因素所决定的享受。所以审美使艺术的各种功能形成系统。

把艺术的基本功能说成说审美功能,这和艺术审美本质论有关。艺术审美本质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在于审美。这样,艺术的每一种具体功能,都与审美发生关系。艺术的认识功能、补偿功能、交际功能等,实质上就是审美认识功能、审美补偿功能、审美交际功能等。它们都以审美掌握的普遍规律为根源,在本质上是审美功能,只为艺术所特有,而不为科学、道德、宗教、语言等所特有。总之,艺术的功能系统是以审美为主导的、由艺术特有的各种具体功能组成的多面系统。

第十四讲

1.怎样理解“人生艺术化”的命题?

人生艺术化建议我们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凡是善于欣赏的人,他都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以情趣为着眼点,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

人生的情趣来自宇宙的人情化和生命价值的张扬,来自对人生意义的体味和对生命意蕴的解读

2.解释“人诗意地栖居”的概念。

“人诗意地栖居”是诗人荷尔德林晚年写的一首诗中的一个短语。 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通过人生艺术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

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地栖居是真正的存在,没有诗意地栖居就不是存在,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诗意地栖居”是相对于“技术地栖居”而言的,在技术占统治地位之前,人类是诗意地栖居的。

为此,我们要通过艺术和审美,建立新感性,把感性从理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以新的感觉方式知觉世界。而能够发挥这种功能、形成和建立新感性的,正是艺术和审美。

3.什么是“情感本体”?

11

美学十五讲 在工具本体中,人是进行理性操作的工具;在情感本体中,人是情感丰富的、内在自然充分人化的个体。工具本体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核心,解决“人活着”的问韪;情感本体以精神世界引领人类前进,解决“人活得怎样”的问题。本体是最后的实在,一切的根源,情感本体就是以情感为目的、为最后的实在。

第十五讲

1.“美育”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古希腊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美育思想史的源头之一,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有三个特点,首先,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而他又把艺术完全变成为他们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其次,除了美育的内容外,还注意到美育的方法。最后,柏拉图主张美育和一般教育是相互渗透的,甚至于是同一的。

美育的概念是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在《美育书简》一书中,不但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的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美育实施设想。

2.分析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

美育代宗教的命题是由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说:“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不想取消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类型,宗教不可能被美育所替代。然而,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革。

3.美育的内涵是什么?美育有什么功用?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利用一切审美价值对人进行的教育。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不管怎样,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艺术是美育的主要工具,这是艺术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

美育的功用归结为两点:一是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二是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

关于美育和德育、智育的辩证关系方面,一方面,美育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使人的感情发达;另一方面,美育又可以成为促进德育和智育发展的手段。

4.怎样实施美育?

从实现美育的必要条件和过程来看,美育实施的全部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创造美的对象,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环境美以及审美设施的建设。在美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文学艺术和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环境的美化,这是实施美育和普及社会美育的关键。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要进行美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为此要创办学校和学术团体,培养艺术创作人材。根据教育范围的划分,我们可以把美育的实施范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美育;二是学校美育;三是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贯穿于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

领域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