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

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

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第一,永恒性。第二,绝对性。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花是红的”和“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花是红的”是认识判断,花的“红”不取决于人而存在,“花是美的”是价值判断,离开人花就无所谓美丑。

第二讲

1.比较比德和畅神的自然审美观。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对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的功利相脱离,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畅神”和“比德”不同,它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与“比德”相比,“畅神”又前进了一步。

2.怎样理解“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

1

美学十五讲 “澄怀观道”就是以澄清、空明的胸怀,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 “澄怀味象”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他们的灵趣。 “澄怀味象”和“澄味观道”是一个意思。“澄怀”是对审美主体的要求,“味象”和“观道”是对审美客体的欣赏,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象”是“道”的具体体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中隐含着宇宙生命。

3.分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山水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而他写了《兰亭集序》后,人们纵然不亲到兰亭,也能感受到那里的清雅宜人。

4怎样欣赏自然美?

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香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xin)合”,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亲近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是欣赏自然美的前提。

人在自然中见出美,是由于人和自然默契忻合,一种自然现象越是和人默契忻合,它就越显得美,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对自然美的契合有两种,第一种是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第二种是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可以概括为想象、敏感和知识。

第三讲

1.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

人物品藻就是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在魏晋以前,思想上定于一尊,受儒教统治。魏晋时代对旧有的传统标准和价值规范表示怀疑和否定,人重新追求自己的生命和命运,人自身的才情、品格取代外在的功业、节操受到尊敬。

魏晋之前对人的美的评价是伦理道德评价的一部分,从属于伦理道德评价。魏晋时代对人的美的欣赏成为普遍的、自觉的社会风尚,这在中国审美意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魏晋的人物品藻特别重视人的神韵,人物品藻在玄谈中进行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魏晋人物品藻对外发现了自然美,对内发现了人情美,并且常常用自然美来形容人情美。

2.怎样看待人体美学问题?

在从猿到人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体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越来越符合目的性,即适用于某些功能;二是越来越美。美学史表明,人们早就发现人体和宇宙一样,是按照美的规律构成的。

文艺复兴时代对人体美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对人体比例的研究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孜孜不倦地研究人体比例,一方面,他们受到希腊罗马美学的深刻影响,主张比例是美的一种因素。另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同时是科学家,把人体美摆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主张对人体美的认识要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人体美虽然有一些共同的标注,然而它也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追求身体美、展示身体美的途径大大拓宽了。除了美术院校画人体模特儿外,时装模特儿、健美比赛、选美活动等都是展示人体美的一种方式。人们利用医疗、运动、舞蹈等方式塑造人体美,其热情大大超过美学工作者的认识。

2

美学十五讲 第四讲

1.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产生美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对于事物来说,距离意味着“孤立”,即事物“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事物的形象和它的其他方面相分离。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

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物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保持距离,这种距离不能不及,也不能太过,这是一种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要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容易和实用功利相联系;距离太过,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距离使主体和客体在实用方面相分离,然而另一方面,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往往和客体融为一体,两者在情感上距离又最近。这种情况被称作为“距离的矛盾”。

2.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距离说可以运用于审美活动,也可以运用于艺术活动。艺术欣赏需要距离,艺术创作也需要距离。艺术创作中有“分享派”和“旁观派”之分,艺术欣赏中也有这两派之分,旁观派和对象保持某种距离,静观形象而觉其美;分享派则和对象融为一体。由此可见,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能把这种作用绝对化,距离只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情况,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还会有其他情况。

3.谈谈你对移情说的理解.

简单的说,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和情感,同时,人自己也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

审美移情的特征:

第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第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他们或创造他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样式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样式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就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第五讲

1.美感有哪些心理因素?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知觉和表象

表象和知觉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表象和知觉一样,都具有形象性,在反映外在事物的直接性和形象性上他们是相同的,不过表象的形象性在稳定性和鲜明性上不如知觉,只有当外部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能范围之内,知觉才会产生,外部事物一旦超出这种范围,知觉就随即消失,但是表象却可以长久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表象可以作为审美经验不断积累起来,而知觉只有当我们直接和外部事物接触时才可以发挥作用。

表象有概括性,知觉没有概括性。

知觉只产生于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表象可以通过间接途径获得。

3

美学十五讲 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在原有的表象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表象的分化、重组和运动,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联想是由知觉的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者由想起的另一种事物再想起第三种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区别,也有联系。想象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联想则把知觉的对象或表象同另一种表象联接起来。 通感

通感又称连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听觉和其他各种感觉可以相互沟通,它是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的一种心理现象。通感在美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感可以使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克服审美对象因为物质构成所造成的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理解

理解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知觉它。作为美感要素的理解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隐喻、表现手法等的理解。

在美感活动中,美感的各种心理要素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

2.美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关于美感的总结点,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双向进展的过程,前者产生了美的形式,后者产生了审美的形式感;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

在外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内在自然也逐步得到人化,这导致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一旦产生,就不断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审美领域、审美视野将会逐渐扩大。

3.谈谈你对美感特征的理解。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和社会功利性这种二重矛盾视为美感的主要特征。美感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是指在对审美对象直观具体的感受中,人们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就能迅速的、不假思索的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美感作为个人的直觉感受,具有非功利性,但是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却潜伏着社会功利性,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各种活动的区分更加细密,审美活动越来越脱离功利活动而独立,美感中的社会功利性逐渐隐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感的社会功利性消失,只是它表现得更加曲折、隐蔽罢了

除了个人直觉性和社会功利性之外,美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特征,如情感性和愉悦性等。

第六讲

1.艺术欣赏需要什么样的主观条件?

艺术欣赏的形成必须有三个条件:客体,即艺术作品;主体,即欣赏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于艺术欣赏的形成来说,关键在于欣赏主体。

欣赏主体应当具有艺术修养,欣赏者应当保持空明自由的审美心胸,暂时摆脱实用性的考虑,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艺术欣赏离不开欣赏者的生活阅历。

2.为什么说“欣赏是一种创造”

艺术作品的内容要由欣赏者本人再创造和再现,这种再创造和再现根据艺术作品本身所给予的方向进行,但是最终结果取决于欣赏者的精神和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创造。艺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