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 - 就业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毛概论文 - 就业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青岛农业大学

毛概结课论文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XU吕蕾

2011/5/4

毛概结课论文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知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联系起来,探讨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并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含义、特点和形式的阐述并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概述。

第二部分从社会经济环境、传统政府职能、高等教育质量、用人单位理念和大学生就业观念五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三部分中,结合时代特点和对第二部分中提到的成因提出了部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引言: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学习了它的精髓。让我们从根本上对它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

从这学期的学习中,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学这门课没有什么,但我知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我们的思想就必须纯洁,思想必须先进,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么我们的思想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学习的这么课程让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提高,也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提高了我对社会的关注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整个社会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排头兵、主力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我想结合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所关心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来展示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看法认识。

正文: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势

1国家政策形势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国家在教育就业方面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的富有创造力的积极的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除了具有一般的就业特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就有别于其他劳动者的就业,本身就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经历,毕业意味着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人力资源层次普遍较高,从而具有知识性、开拓性等优秀人才的特性。而且,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处于心理转型时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社会阅历较浅,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中的现象。

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就业情况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制定的具体就业政策、失业保障政策等,对其就业更是起着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某些具体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的作用。

当前许多大学生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新形势感到无所适从,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急躁、自卑、迷茫、消极、认知障碍等不良心理。有的毕业生因为就业难的精神压力过大,在面临择业时,压抑感、焦虑感等就更显得表层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既然是知识性群体,必然对职业岗位的选择层次较高。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综合素质较高,处于社会人力资源的较高层次。因此对职业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有一定的标准,往往要求占有待遇好、工作条件优越、晋升机会多、具备一定专门 技能的职位、岗位。大学毕业生一般处于“高”的劳动力市场当中,容易倾向于选择“高端”劳动力市场,很难接受“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 二、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制约大学生就业,国家在就业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资源,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远远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数量。归结起来还是发展问题。

2.政府反方面。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公平和不诚信现象。例如,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非常普遍,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倡导公平就业,但是仍然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来消除这种歧视现象。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比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些人在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参加“大学生就业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两年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或变相更改的现象。 3.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无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突出的表现在部分高校在扩展过程中受利益的驱动只考虑本校已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盲目扩招,导致一些本来市场需求就不高的专业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入高校市场,造成人才的浪费。

如前几年信息、会计、国际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最抢手,而近年这些专人的人才需求量却大幅减少。但由于高校教育的滞后性,这几个专业却一直是高校招生中的主要方面,造成了当前以及未来几年这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工科和理科专业由于缺乏基本实验条件而无法进行扩招专业人才紧俏。

最快捷的空间看见了

4.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方面。

就业歧视阻碍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性别、年龄、身高、户籍、专业、就读学校都有可能成为歧视因素,甚至血型、姓氏都可能遭遇歧视。

性别歧视不仅在一般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近几年更是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障碍。在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上,经常可以看到“男性优先”,甚至“仅限男性”的字眼,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在招聘过程中却向女性求职者“亮红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就业的公平性。 不良社会风气也会影响正常的就业秩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关系”、“人情”思想仍然很重,这也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工作经验,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毕业前的实习,但时间和深度往往达不到其专业实践的要求。所以毕业生需要经过一到两年的实践工作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才华和潜能。用人单位以工作经验为借口将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拒之门外

5.就业难的学生个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