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DDAVP B.内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外源性凝血系统作用期和D.新鲜血浆 纤维蛋白形成期 E.基因治疗 C.血小板粘附期、纤维蛋白形成期和血栓形成期 6.女性,18岁,实验室检查:PLTl20×l09/L,出血时D.凝血活酶形成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间延长,凝血时间1min,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十),血块E.血小板粘附期、凝血酶形成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收缩时间正常,患者哪方面异常 13.下列哪种因子除肝脏外也可由血小板产生? A.血小板功能异常 A.易变因子(v) B.血管壁功能障碍 B.抗血友病球蛋白(Ⅷ) C.血液凝固障碍 C.血浆凝血活酶成分(Ⅸ) D.血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D.血浆凝血活酶前质(Ⅺ) E.纤溶亢进 E.纤维蛋白稳定因子(ⅩⅢ) 7.男性,1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诊断为“急14.下列哪项属于内源性纤溶酶激活物? 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出血不易止,查PLTA.组织型纤溶酶原徽活物(tPA) 计数正常,BT、PT、TT均正常,CT延长,APTT延长,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可被正常血清纠正而不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你考虑 C.激肽酶 A.Ⅷ因子缺乏 D.肿瘤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徽活物 B.Ⅸ因子缺乏 E.白血病细胞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C.Ⅶ因子缺乏 15.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TFPI)的作用原理是: D.vWF缺乏 A.通过吞噬作用 8. 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 B.通过中和组织因子活性物质 A.第一期 C.通过介质间接发挥作用 B.第二期 D.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C.第一、二期 E.通过释放灭活物质 D.第二、三期 16.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主要作用 E.第三期 A.作用于Ⅲ因子参与外源性凝血 9.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 B.激活因子Ⅻ A.因子Ⅷ C.提供ADP B.因子Ⅺ D.提供血小板第Ⅲ因子 C.因子Ⅶ E.稳定纤维蛋白 D.因子ⅩⅢ 17. 促使血小板发生聚整的主要物质之一是 E.因子Ⅸ A.环磷酸腺苷 10.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 B.钙离子 A.因子Ⅻ C.第Ⅻ因子 B.因子Ⅺ D.血小板第Ⅲ因子 C.因子Ⅸ E.二磷酸腺苷 D.因子Ⅶ 18. 凝血第一阶段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有 E.因子Ⅷ A.Ⅲ十Ⅶ十Ⅹ十Ⅴ十Ca2+十磷脂 11. 参与凝血第一阶段的外源性凝血活酶系统的主要B.Ⅻ十Ⅺ十Ⅸ十Ⅷ十Ca2+十磷脂 因子有: C.Ⅹ十Ⅱ十Ⅰ十Ⅻ A.因子Ⅱ、Ⅴ、Ⅶ、Ⅹ D.Ⅻ十Ⅺ十Ⅰ十Ⅶ十Ca2+十Ⅹ十Ⅴ B.因子Ⅱ、Ⅲ、Ⅶ、Ⅹ E.Ⅹ十Ⅴ十Ⅷ十Ca2+十磷脂 C.因子Ⅲ、Ⅶ、Ⅹ、Ⅴ 19.凝血活酶的组成是 D.因子Ⅴ、Ⅶ、Ⅱ、Ⅰ A.Ⅹ十Ⅴ十Ca2+十磷脂 E.因子Ⅲ、Ⅶ、Ⅹ、Ⅸ B.Ⅶ十Ⅲ十Ⅹ十Ⅴ十Ca2+十磷脂 12. 凝血过程的三个时期(即三个阶段)是: C.Ⅹ十Ⅴ十Ca2+十磷脂 A.血管收缩期、血小板聚集期和纤维蛋白形成期 D.Ⅻ十Ⅺ十Ⅶ十Ⅹ十Ca2+十磷脂

9

E.以上都不是

20.外强性凝血系统和内源性系统形成蟹血酶都需要哪种凝血因子 A.因子Ⅷ B.因子Ⅶ C.因子Ⅹ D.因子Ⅻ E.因子Ⅺ

21.血块退缩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是 A.Ⅷ因子缺乏

B.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C.凝血酶原缺乏 D.血管通透性增加 E.组织因子缺乏

22.下列化验哪项检查提示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A.血小板减少

B.纤维蛋白原降低 C.纤维蛋白原升高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23.关于抗凝血酶Ⅲ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AT-Ⅲ活性增高为异常,活性减低无临床意义 B.AT-Ⅲ活性减低为异常,增高无临床意义 C.AT-Ⅲ活性增高或减低,均可导致出血

D.AT-Ⅲ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 E.AT-Ⅲ活性减低可导致出血,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 24.对凝血时间最有影响的因素是: A.血小板数量 B.血小板功能 C.血浆凝血因子

D.血管壁的完整性 E.血管壁的收缩功能 25.血小板聚集是指:

A.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的相互粘附 B.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发生粘附

C.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纤维的粘附 D.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粘附

E.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红细胞、白细胞的相互粘附 26.关于FDP和D二聚体测定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FDP是指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不包括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B.FDP增高是DIC的决定条件

C.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可以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

D.FDP增高主要见于容易发生DIC的基础疾病

10

E.D二聚体是原发性纤溶的标志

27.下列四种不属于蛋白C抗凝系统? A.蛋白C(PC) B.蛋白S(PS) C.血栓调节素(TM)

D.α1-抗胰蛋白酶(α-AT) E.蛋白C抑制物(PCI)

28.与血小板粘附反应无关的是 A.血管破损 B.vWF C.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D.纤维结合蛋白(Fn) E.因子Ⅷ 二、名词解释 1.OCS

2.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3.内源性凝血途径 4.外源性凝血途径 5.FDP

6.纤溶系统 7.血栓形成 8.透明血栓 三、问答题

1.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发生哪些主要改变? 2.简述手指扎伤后的主要凝血机制。 3.简述纤溶酶原激活的途径。

4.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处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该血栓形成的机制。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A. 5.D. 6.B. 7.B. 8.D. 9.C. 10.D. 11.C. 12.D. 13.E 14.C. 15.B. 16.D. 17.E. 18.A. 19.C. 20.C. 21.B. 22.D. 23.D. 24.C. 25.B. 26.D. 27.D. 28.E

二、名词解释

1.循环中的正常血小板表面是平滑的,电镜下可看到一些小的凹陷,被称为开放管道系统(OCS)。

2.即FⅡ、FⅦ、FⅨ、FⅩ,其氨基端均含有10个以上的谷氨酸,谷氨酸γ羧基化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方能形成正常的凝血因子而参与凝血反应。

3.血浆内的几种接触因子(FⅫ、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相互作用并活化FⅪ,形成内源X酶(FⅨa-Ⅷa复合物)来启动凝血。

4.受损血管壁释放出组织因子,在的参与下激活FⅦ,形成外源X酶(FⅦa-TF复合物)来启动凝血。

5.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所形成的产物。 6.包括①纤溶酶和纤溶酶原,②纤溶酶原活化物,含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③纤溶系统抑制物,含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和α2抗纤溶酶等。

7.止血反应被不适当地启动或扩散所产生的病理过程。 8.即动脉血栓头部或启动部位,富含血小板,又称白血栓。

三、问答题

1. ①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粘附功能),②血小板彼此粘着(聚集功能),③释放贮存在致密、α颗粒或溶酶体中的物质(释放反应),④血小板收缩蛋白产生血块收缩,参与凝血反应,如促进凝血酶原酶的产生、吸附浓缩活化凝血因子等。

2.手指扎伤后,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迅速覆盖活化,聚集粘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同时释放出组织因子,促进外源X酶的形成,活化FⅩ、FⅨ,反馈加速内源凝血系活化,促进纤维蛋白形成,加强血小板止血栓的止血作用。

3.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可纤溶酶原活化,裂解形成纤溶酶。

4. ①内皮功能异常时的促栓功能:狭窄处血管丧失正常的抗栓功能,暴露出内膜下组织,促进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启动凝血反应。②血管流变学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动脉狭窄处血流常形成涡流,局部切应力增强,可加重内皮的损伤,加速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同时可使血小板碰撞率增加。③血液组成异常时的促栓功能:心梗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如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第十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 一、选择题 A型题

1、VWF的主要作用 A.介导血小板的粘附 B.介导血小板的收缩 C.介导血小板的聚集 D.介导血小板的释放 E.下调FVШ的合成

2、束臂试验阳性可见于下列疾病,但应除外 A.血小板无力症 B.过敏性紫癜 C.血友病 D.血管性血友病

E.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血块收缩不佳的指标为 A.血块收缩率为80% B.血块收缩率为90%

11

C.血块收缩率为50%—80% D.血块收缩率小于45% E.血块收缩率大于45% 4、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见于 A.糖尿病 B.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C.血小板无力症 D.血栓性疾病 E.肾病综合征

5、血小板聚集试验减低常见于 A.血栓前状态 B.血栓性疾病 C.血小板无力症 D.口服避孕药

E.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6、β-TG和PF4的测定可作为 A.分析出血原因的指标 B.分析血小板形态学指标 C.血小板活化指标 D.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 E.分析血小板数量指标

7、P-选择素测定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作为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B.血小板活化的指标 C.血栓性疾病往往增高 D.机体组织中只有血小板含有P选择素

E.测血小板表面的P选择素含量较测血浆P选择素意义更大。

8、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测定与下列哪种疾病无关 A.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B.过敏性哮喘 C.肾病综合征 D.血友病 E.血栓性疾病

9、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是 A.BT B.TT C.PT D.APTT E.CT

10、内源凝血系统最常见的筛选试验是 A.BT B.TT C.PT D.APTT E.CT

11、PT与APTT同时延长,提示下列哪组凝血因子缺陷 C.凝血与抗凝

A.因子VII、TF B.PK、HMWK

C.因子X、V、II、I D.因子XII、XI E.因子XII、XI、IX

12、凝血酶时间延长,加甲苯胺蓝可以纠正,提示 A.Fg含量减低 B.FDP增多

C.原发性纤溶增强 D.因子V异常

E.肝素或类肝素样物质的存在 13、下列有关纤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纤维蛋白单体可以自行聚合

B.FDP各碎片仍具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同的抗原性C.D一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D.D一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时水平增高 E.D一二聚体和FDP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14、下列哪项是凝血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A.β-TG B.PF4 C.F1+2 D.t-PA E.PAI

15、下列哪项不是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A.β-TG B.PF4 C.P-selectin D.FPA E.TXB2

16、下列哪项不是血管内皮受损的分子标志物 A.ET-1 B.TM C.6-K-PGF1d D.SFM E.DM-6-K-PGF1α

17、下列哪项不是纤溶过程的分子标志物 A.TAT B.PAP C.FDP D.FP Bβ15-42 E.D-dimer X型题

18、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主要范围包括 A.血管壁 B.血小板

D.纤溶系统 E.血液流变

19、血浆粘度增高见于 A.多发性骨髓瘤 B.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C.纤维蛋白原增高症 D.贫血 E.高脂血症

20、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来源 A.血管内皮损伤的释放物 B.血小板活化的释放物 C.凝血活化过程的裂解产物 D.抗凝蛋白酶及释放产物 E.纤溶过程产生的降解产物 二、名词解释 1、F1+2: 2、D-dimer: 3、P选择素: 三、问答题

1.简述APTT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2.简述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3.简述抗凝血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C. 5.C. 6.C. 7.D. 8.D. 9.C. 10.D. 11.C. 12.E. 13.D. 14.C. 15.A. 16.D. 17.A 18.ABCDE. 19.ABCE. 20.ABCDE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水解作用下释放出的片段,该片段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也是血栓前状态检测的重要标志物。

2、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特征性降解产物,对原发性纤溶症与继发性纤溶症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3、又称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存在于α颗粒内,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血小板表面及血浆。三、问答题

1.APTT原理:以白陶土(激活剂)激活因子Ⅻ和Ⅺ,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poor platelet plasma,PPP)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其临床意义:该试验是较敏感且可靠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呈现异常,可替代CT或血浆复钙时间测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