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及变化分析(管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及变化分析(管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最终需求各项的生产诱发系数?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额 最终需求各项诱发额合计 (三)各部门对最终需求依存度

各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是指某项最终需求对某部门的诱发额与该部门总产值的比率。它反映了各类最终需求对某部门增加值的需求贡献,也就是说,某一部门的增加值的实现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来实现,又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来实现。对这一特征的揭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果想刺激某些部门的增长,是依赖于消费,还是依赖投资或出口需求的刺激更为有效。

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最终需求各项生产诱发额 该部门总产出合计(四)总体联系

为衡量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联系,Y·库布等人在投入产出逆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了总体联系的度量指标: L???rijfj?1式中,rij是投入产出逆矩阵(I-A)-1元素,fj是标准化的最终需求向量元素。L表明在一定结构下,提供1单位最终总需求所需要的中间产品价值。同时,计算总体联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一个包括进口中间产品的投入产出矩阵,以便把所有的中间投入都包括在整个联系的测量之中;第二种方法是使用一个不包括进口的投入产出矩阵,即国内矩阵,以便计算仅仅包括来自国内产业的联系。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数量差异,反应进口中间产品在生产中的作用。

二、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5

(一)产业关联的波及程度分析

表1 2002年我国各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农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纺织业 感应程度 4.27 2.64 3.15 1.81 1.40 2.38 2.94 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程度 1.69 1.05 1.25 0.72 0.55 0.94 1.16 1.98 2.11 1.75 2.46 2.38 2.56 3.02 影响力系数 0.78 0.84 0.69 0.98 0.94 1.01 1.20 5

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第277~278页,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5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品废料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旅游业 科学研究事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其他社会服务业 教育事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3 1.89 3.35 3.28 8.26 2.01 6.30 2.56 3.85 3.11 2.84 4.83 1.56 1.37 1.34 3.97 1.12 1.21 1.57 4.75 1.10 2.26 4.57 2.16 3.10 1.56 2.23 1.11 1.07 1.30 1.68 1.16 1.12 1.29 1.00 0.61 0.75 1.33 1.30 3.27 0.80 2.50 1.01 1.53 1.23 1.12 1.91 0.62 0.54 0.53 1.57 0.44 0.48 0.62 1.88 0.44 0.89 1.81 0.86 1.23 0.62 0.88 0.44 0.42 0.52 0.66 0.46 0.44 0.51 0.40 3.11 2.91 2.74 2.64 2.97 2.71 2.97 3.14 3.05 3.18 3.18 3.52 3.24 2.91 1.00 2.20 2.88 2.24 3.03 2.32 2.59 2.28 2.16 2.41 1.85 1.66 2.75 2.07 2.54 2.07 2.47 2.01 2.42 2.37 2.19 1.23 1.15 1.09 1.04 1.17 1.07 1.17 1.24 1.21 1.26 1.26 1.40 1.28 1.15 0.40 0.87 1.14 0.89 1.20 0.92 1.03 0.90 0.85 0.95 0.73 0.66 1.09 0.82 1.01 0.82 0.98 0.80 0.96 0.94 0.8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年》。

如表1所示,从2002年影响力系数的排序来看,电子、机械等加工组装行业居于前列,其次是服装、纺织等轻纺工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行业紧接其后。具体来看,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6

制造(3.52、1.40,表示影响力程度为3.52,即每增加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元的需求将带动总产出3.52元;影响力系数为1.40,表示其波及带动程度是各行业平均水平的1.40倍;下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24、1.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8、1.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8、1.26)、金属制品业(3.14、1.24)、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3.11、1.2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05、1.21)、纺织业(3.02、1.20)、建筑业(3.03、1.20)、化学工业(2.97、1.1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7、1.17)、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2.91、1.15)、其他制造业(2.91、1.1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88、1.14)、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2.74、1.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5、1.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71、1.0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64、1.04)、邮政业(2.59、1.03)、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56、1.01)、科学研究事业(2.54、1.01)。也就是说,社会对这些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将对整个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在市场不景气条件下,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刺激,无疑将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反之,如果经济过热,也应从抑制对这些部门的需求入手。

从动态角度来看,在1997-2002年间影响力系数的变动特征表现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房地产业、农业影响力系数增加,表明这些部门的生产对整个经济的波及程度呈上升趋势。

而化学工业、废品废料、综合技术服务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金属矿采选业、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事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则相反,其影响力系数下降,这些部门的生产对经济的波及程度呈下降趋势。

造成上述影响力系数变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和价格等因素,使这些

7

部门对投入物的消耗、替代关系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上述变动幅度不大,还不能影响影响力系数的排序。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依次是:化学工业(8.26,3.27。感应程度为8.26,即所有部门都增加1元最终消费时,要求该部门生产8.26元;感应度系数为3.27,即其感应程度是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3.27倍,下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30,2.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4.83,1.9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4.75,1.88)、批发和零售贸易业(4.57,1.81)、农业(4.27,1.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97,1.5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85,1.53)、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3.35,1.3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28,1.3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15,1.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1,1.23)、金融保险业(3.10,1.23)、纺织业(2.94,1.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84,1.1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64,1.05)、金属制品业(2.56,1.01)。虽然,不可能所有部门都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但上述部门的感应程度和感应度系数较大,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这些部门的需求较大。其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业、电力,以及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等物流业需求感应程度居于前列。 从动态角度来看,1997-2002年间,感应度系数的变动特征表现为: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住宿和餐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等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对这些部门的需求将趋于上升。 而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邮政业、农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部门则相反,感应度系数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