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他虚伪狡诈、凶残卑劣,“氓”的形象是夫权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夫权制的罪恶。

女主人公是一个被夫权欺凌迫害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她的性格在诗中是发展变化的。结婚之前,她纯真痴情,热情勇敢(“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同“氓”结婚后,诗中着重描绘她性格中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品行(“靡室劳矣”“夙兴夜寐”)。但被休弃的无情打击终于使她变得深沉刚毅、冷静理智,她看透了“氓”的虚伪丑恶,追悔自己的轻信,痛斥“氓”的卑鄙行为,既不哀求,也毫不留恋,采取了断然决绝的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通过亲身血泪的教训,认识到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并由此告诫妇女们“无与士耽”,显示对夫权压迫的强烈反抗。 5 补充“七出” 和“三不去”

“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 、多言、盗窃,只要犯其中一条,原则上就能逼妻子离婚

“三不去”—— 1 有所取无所归 2 经三年之丧 3 先贫后富 ——若遇“三不去”,即与其他离婚条件一起同时作废,这叫“礼应留之也”

四 《邶风·谷风》

1解题:此诗写弃妇述说自身婚姻的不幸遭遇,细致抒发了主人公哀怨、悔恨、痛苦的复杂心情,反映了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地下。

2艺术特色: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大量运用比体。首句起兴,暗喻丈夫对弃妇的情感态度,自然贴切,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用赋的手法叙述主人公的遭遇,描写其心态,采用对比手法凸现其不幸,刻画了一个隐忍善良悲苦而又不幸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性。 五 《王风·君子于役》 1 思想内容

此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揭露和控诉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残酷徭役的怨恨。 2 艺术特点

A 细腻的心理描写。 全诗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心情,

17

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切心情。诗中通过女主人公“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其有佸”、“苟无饥渴”等内心独白的方式,把她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忧虑,以及内心的惆怅、痛苦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

B 诗歌还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

诗中描绘了农村黄昏的景色,勾画出一幅生动清晰的画面:在静谧的黄昏,一个山村妇女,倚门伫望,她看到太阳落山,羊牛入圈,鸡已回巢,连牲畜家禽都在亲热的鸣叫声中团聚了,却不见自己的亲人回来。她内心的孤寂和痛苦,对丈夫深切的思念,对徭役的强烈怨恨,都在黄昏这一特定景象的触发下一刹那间涌出来,情因景发,景由情生,构成了一种迷离怅惘、深沉绵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读来感人至深。 六 《秦风·蒹葭》

《蒹葭》是一首表现追求爱人(可引申为理想)不得而苦闷惆怅情绪的恋歌。 艺术特点

这首诗运用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咏叹,绘出一副朦胧缥缈的意境,情调凄婉动人。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觅之无踪的伊人……从物象上、色泽上点名时序和环境,渲染出肃飒之秋景,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的追求融为一体,烘托了诗人寂寥怅然若失的心境。诗人以“从”(寻求)作为全诗意与境交织融合的纽带,因“从”而见景,缘景而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意境,读之只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诗重章叠句的结构,增添了诗歌回环变化的音韵美,同时也深化了诗的内容和意境。叠字状物生动自然,体现出一种音声美。 七 《豳风·七月》 1 解 题

《七月》是一首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思想内容

这首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奴隶们的悲惨生活

18

图景。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残酷压榨与剥削,深刻地揭示了西周奴隶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3 艺术特点

A 《七月》直赋其事,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奴隶的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奴隶的生活状况。

B 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诗中对奴隶和奴隶主在衣食住等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把鲜明的倾向性熔铸于朴素的描述之中,精确地展示了两大阶级的锐对立,表现了对现实的清醒态度和批判精神。

C 《七月》在叙事中运用景物衬托和暗传的手法来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曲折地吐露了奴隶们不平和愤怒的感情。作者还特别着重于风俗景物和节令变化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幅风俗画,在这表面平静而细致的画面中,暗传出奴隶们的仇恨和忧伤。

D《七月》首创民间歌谣十二月歌的形式,诗中不拘泥于时间的先后顺序,但全诗在章法结构上仍然是脉络清楚,层次井然。

总之,《七月》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八 《豳风·东山》

此诗通过一个役满归来的征人在还乡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描述了战后农村残破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渴望。

《东山》是《国风》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它主要通过归途中征人一系列合乎情理的浮想联翩,来表现他辛酸而又喜悦的复杂感情。成功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九 《小雅·采薇》

本诗写一个服役士兵在出征归途中对戍边生活的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错综心理。

在艺术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成功运用叠字和叠句。其叠字或抒忧愤的感情,或摹事物的状态,或绘自然景色的特征,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并使声调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叠句有复叠也有错综。复叠的句子,感慨往

19

复,深化了思乡的殷切心情;错综的句子,更换了几个字,巧妙地从薇菜的生长过程暗传出季节的变化推移,表达了戍期漫长久役不归的忧愤。

二是即景抒情。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句,写得明畅绮丽,情景相生,恰到好处地把士兵久役将归时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生动真切地合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十 《大雅·生民》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叙述周氏族发祥和创业的史诗,其中《生民》叙述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成长、发明谷物和安家立业的事迹,表现了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艺术特点:

A《生民》运用了神人结合的夸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的文化英雄后稷的神异形象。后稷既集中了人类勤劳、智慧、勇于征服自然的美德,又具有神的灵异。 这是对种植谷物的发明者的歌颂,体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愿望和信心。

B 此诗还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借助叠字和排比、对仗句式,按事物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百谷播种、发芽、含苞、结穗、直至收获后舂、簸、搓、淘、蒸的过程和热闹的祭祀场面,刻划细致逼真,层次井然,洋溢着劳动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第四节 《诗经》的特色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诗经》深刻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世态人情等等。其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情感的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其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艺术形象、表现手法都显示出我国最早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对于后代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

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最大特色是在诗歌创作上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其中的大量诗篇,尤其二雅和国风的诗歌反映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歌唱劳动和爱情、描写被压迫阶级的困苦生活、讽刺和批判黑暗的政治、质疑和反抗神权等等,都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特征。如七月、东山、采薇、伐檀、硕鼠、黄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