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5)返朴归真的人生观:回归自然

克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虚静:“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 3、文学特色:哲学诗,道诗。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简短几笔就点出深意,传达精奥的道理。

文体是简短精炼的哲理格言,押韵,便于记诵,结构并不严密,前后重复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诗的笔触、情韵写,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如“道之为物??”,具诗歌的旋律,隔句用韵,两句一转,亲切又深邃,能使人体味出一种朦胧隐约的诗歌意境来。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自然景象、文学趣味。

排比、用韵:“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39)语气起伏顿挫,节奏韵律。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对比)

类比推理:“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下之,下者举之??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二、庄子与《庄子》 1、庄子生平与著作

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一生贫穷,恬然自若,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楚威王请为相,称宁为曳尾龟,不愿为庙堂龟,辞不受。与辩者惠施为友,常谈辩,然心态不同。惠施先死,庄子过其墓地叹曰:“自子之死也,吾无与言之矣。”庄子热爱生命,心境通达,追求逍遥的精神境界。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天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知

49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为庄子及其后学之作。共33篇,内7篇为庄子作品,外15,杂11为庄学后辈阐发庄子思想所作。与《老子》并为先秦道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玄宗时期,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因之又称《南华真经》。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性的作品。 2、《庄子》的思想

老子思想偏重于阐述自然无为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子》则是探求个人在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认为一切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一切世间是非美丑大小之对立只是认识上的对立,而非万物自身的性质。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浑沌状态(小国寡民)。厌恶人事,抨击现实;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寄沉痛于逍遥。无力改造现实,追求精神自由。人生哲学。 (1)道论:本体论(自本自根)、宇宙论(化生万物)、道遍在万物、最高的生命境界是与天为徒,与道一体,与物逍遥。境界形态的道。

(2)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平齐万物(齐是非、大小、寿夭、美丑、物我、生死) 价值重估,反对人类中心,以道观物,万物一体。 (3)心斋、坐忘的修养论

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生不死,与天地精神往来。 (4)反智:绝圣弃智

原因:知识妨碍修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心智活动使人的精神为外物所限、所缚。“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不亦殆乎!”

轮扁斫轮:桓公坐于堂上读书,轮扁问读者何也。答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圣人已死,所读为古之糟粕。

黄帝失玄珠:游赤水之北,登昆仑,还归失玄珠,使知(思维)、离朱(感官)、碶诟(言语)索之不得,使象罔(无心)寻得。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