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课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看见课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柴静的采访能让人印象深刻,同她在访问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密不可分。在《看见》的采访过程中,柴静有一句常用语,她会在提问前加一句“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自己去判断是非,而是从受访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寻找可能的事实。

c.真情投入,可亲可信。

真情所致,柴静会在受访者的讲述中流泪。她的这种采访方式曾经遭到过质疑,有人认为她过于煽情有失客观公正。笔者认为在世界多样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媒体也不必拘于过去特定的模式,今天媒体环境不仅需要《新闻联播》般严肃硬朗的主持风格,更需要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来应对越来越高要求的受众。柴静的主持和风格自称一派,形成了她个人的品牌形象,这种个人品牌又会给栏目带来关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投入真情,以诚相待,自然会赢得受访人和观众的心,得到他们的信心。李阳家暴的消息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李阳之所以会首先接受柴静的专访,跟对她的信任是离不开的。对主持人信赖,才能放心说真心话,节目内容才会真实精彩。

8

《看见》栏目的叙事风格分析

叙事,简言之就是叙述故事。叙述的核心是叙述故事,而事件是构成故事的基础。《看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叙事模式呈现多样化,形式特有的叙事风格。

一、 叙事结构 1、逆向推理式

以《沉默的呼吸》为例来分析,这期节目讲述了一个叫张海超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患有尘肺病,但是企业和医院却拒绝向他出示之前的体检报告,他在无奈之下,选择在医院开刀手术,开胸验肺,以求确诊。这件事情被报道之后,在舆论推动之下,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出台,而此时,张海超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病情严重。但此后三年,他决心用余生之力来检验和推动这部法律的故事。节目一开始,直播间的主持人在简要叙述事件之后,就像观众、同时也是像自己提出的问题。尘肺职业病维权是否可行?张海超开胸验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带着疑惑的决心,观众跟随记者采访了张海超从他开胸验肺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到维权成功及靠着舆论推动,使新的《职业病防治法》修改通过并且实施。让许多尘肺病患者得到帮助,看到这,观众弄明白了张海超开胸验肺的背后隐藏着的真相?

这样的叙事结构是逆向思维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报道一开始,节目就告诉观众出现了什么问题,或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这些问题和事情背后隐藏着难解的真相。

2、递进记录式

首先《沉默的呼吸》一开始仅仅交代清楚一个叫张海超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患有尘肺病,但是企业和医院却拒绝向他出示之前的体检报告,他在无奈之下,选择在医院开刀手术,开胸验肺,以求确诊。这件事情被报道之后,在舆论推动之下,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出台,而此时,张海超被确诊为尘肺病三期,病情严重。但此后三年,他决心用余生之力来检验和推动这部法律的故事。但事情往后会怎么发展,观众并不知道 ,需要跟着节目的讲述才能明白事件的后续进展。

在记录式的叙事结构中,在报道一开始只会告诉观众有这么一件事情要发生,事情的结果通常不会讲。通过报道的层层递进,摄像机跟踪拍摄将故事的发展从

9

头到尾记录下来,最后才解开最后的谜团。

二、叙事技巧

1、 质疑、悬念

质疑是指选择的新闻事件是被人们所质疑,并且能够引起人们所思考的。如《沉默的呼吸》里面的张海超他一直在用自己有限的时间、金钱和知名度,去帮助与他命运相似的尘肺病患者在加上舆论的推动作用让观众产生质疑,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宣传自己还是另有什么意图。带着这样的疑问观众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和好奇跟着记者一探究竟,了解到新闻当事人的处境,体会到当事人的无奈和心酸。观众的思考也慢慢从感性转向理性。

悬念是指在讲述新闻事件的时候是观众产生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沉默的呼吸中》张海超在帮助尘肺病患者四处奔走的过程中,不知后面的结果怎么样?成功与否?留给观众一个悬念,更好的吸引人们去关注故事情节的起伏。

2、人物刻画

看见栏目报道的人物大部分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小人物,《沉默的呼吸》中就采用了这种人物刻画的方式淋漓极致的呈现出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张海超作为事件的主人公是被记录的最为细致形象的人。节目记录张海超去往福州疾控中心,帮助疑似尘肺病患者汪云生申请尘肺病诊断的过程中,张海超与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生进行交涉的场景

张海超:必须要用人单位提供这份材料

医生: 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监管部门的也可以,现在这个东西我们一个也提供不来,那是监管部门的事不能怪我们

从张海超父亲口中观众得知张海超维权后得到的61万赔偿主要用于长期奔走去帮助尘肺病患者维权,小部分用于女儿的学业和自己的医疗费。

节目没有没有刻意去评判张海超,没有批判也没有歌颂,只是去陈述事实。事实便按照他自身逻辑缓缓流过水落石出。,张海超的形象也随着事件的发展慢慢丰满起来,触动人心。真实的人物形象刻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和事之间的因果。

优秀的节目会让观众看到事件中的人,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成功的人物刻画不仅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会使让严肃的故事有人情,让温情的故事不滥情。

10

《看见》栏目的人文关怀分析

———以《沉默的呼吸》为例

一、 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内涵和现实需要

什么是人文主义,就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生存状况、生命的维护和关切、思考。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的契合点就是都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新闻传播凭借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可以使人文关怀最广泛而有效的的惠及每一个人。

新闻传播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媒体如果能够站在受众的角度凸显人文关怀,解决受众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就能实现对受众的积极引导,从而更大限度的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从新闻道德角度来说,社会需要媒体去关照人的生存状况,去关怀人的尊严,去追求自由和平等。只有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底蕴,新闻传播才能传达积极与希望,唤起人的良知和道德。

二、 看见栏目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和现实意义

1、看见栏目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看见新闻中的人”是其节目定位。《看见》是以“人”尤其是普通人作为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人”的重要性。在选题上,它自然也是“以人为本”,人物是《看见》中的主题。对人物的选择上,它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热点人物或新闻价值高的人物,往往是选择那些能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人物。

张海超开胸验肺,是2009年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在开胸验肺维权成功之后,靠着舆论推动,2011年12月31日,新的《职业病防治法》修改通过并且实施。这也不得不让人们对张海超这个人物予以高度的关注。《看见》在节目《沉默的呼吸》中向人们展现了多面的张海超:为其他尘肺病人奔走维权、为让《职业病防治法》切实执行下去而做的努力、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情况下为女儿寻找养家..通过对中心人物张海超一系列事件的讲述,引出人们对健康知情权、法律的执行力度、政府对待违法企业的态度、社会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与思考。《看见》在选题上注重题材对受众的共鸣性,选题通常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选出那些与受众和社会利益相关的题材,通过对新闻人物的讲述让受众做出自己的判断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