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3分,满分18分) 1.下列根式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考点】同类二次根式.

【分析】根据同类二次根式是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进行判断.

【解答】解:不是二次根式,A不正确; =2,与不是同类二次根式,B不正确; =,与不是同类二次根式,C不正确; =,与是同类二次根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同类二次根式是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2.下列关于x的方程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2223

A.ax+bx+c=0 B.x+bx+c=0 C.x++c=0 D.cx+b+x=0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项系数不为0;是整式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由这四个条件对四个选项进行验证,满足这四个条件者为正确答案.

2

【解答】解:A、a=0,ax+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故A错误; B、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故B正确; C、x2++c=0是分式方程,故C错误;

D、cx+b+x3=0是一元三次方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看是否是整式方程,然后看化简后是否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任意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 ) A.(1,1) B.(1,0) C.(0,1) D.(0,0) 【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kx(k≠0), ∴当x=0时,y=0,

∴任意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0,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熟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在函数y=(k<0)的图象上有三点(x1,y1),(x2,y2),(x3,y3),已知x1<x2<0<x3,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y2>y1>y3 B.y3>y1>y2 C.y2>y3>y1 D.y1>y3>y2

【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先根据k<0判断出函数图象在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增大,再根据x1<x2<0<x3,判断出y1、y2、y3的大小. 【解答】解:∵k<0,

∴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又∵x1<x2<0<x3, ∴y2>y1>y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确定y2,y1,y3的关系.注意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不能直接根据x的大小关系确定y的大小关系.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已知点P和Q的圆的圆心轨迹是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

B.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是以点A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的圆

C.与直线AB距离为3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直线AB且和AB距离为3的两条直线 D.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交点的轨迹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利于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轨迹的定义等知识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A、经过已知点P和Q的圆的圆心轨迹是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正确; B、到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是以点A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的圆正确;

C、空间内与直线AB距离为3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直线AB且和AB距离为3的无数条直线,故错误; D、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交点的轨迹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了解轨迹的定义,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6.小明步行到学校参加联欢会,到学校时发现演出道具忘在家中,于是他马上按照原来的速度步行回家取道具,随后骑自行车加快速度返回学校,下面是小明离开家的距离S(米)和时间t(分)的函数图象,那么最符合小明实际情况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函数的图象.

【分析】根据情境的叙述,逐一分析得出图象答案即可.

【解答】解:小明步行到学校参加联欢会,小明离开家的距离增大,按照原来的速度步行回家取道具,小明离开家的距离由大变小,随后骑自行车加快速度返回学校,小明离开家的距离增大,斜度增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3分,满分36分) 7.计算:= a .

【考点】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运算即可. 【解答】解:原式==a.

【点评】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

8.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并且长比宽多10米,如果设长为x米,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x(x+10)=1200 .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首先根据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由长比宽多10米可得长为(x+10)米,再根据面积=长×宽可得方程.

【解答】解: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则长为(x+10)米,由题意得: x(x+10)=1200.

故答案为:x(x+10)=120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根据关键语句表示出长方形的长与宽.

9.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4x﹣1= (x﹣2+)(x﹣2﹣) . 【考点】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配方,然后再把5写成()2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因式.

2

【解答】解:原式=x﹣4x+4﹣5

2

=(x﹣2)﹣5 =(x﹣2+)(x﹣2﹣). 故答案为:(x﹣2+)(x﹣2﹣).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主要利用了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平方差公式,把5写成()2

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10.函数f(x)=的定义域是 x≠2 .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分母不为零分式有意义,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f(x)=,得 2x﹣4≠0. 解得x≠2,

故答案为:x≠2.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当函数表达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当函数表达式是分式时,考虑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当函数表达式是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非负.

11.如果点P(4,b)在函数y=的图象上,那么b= . 【考点】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可得相应的函数值. 【解答】解:点P(4,b)在函数y=的图象上,得 b==,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关系式,利用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是解题关键.

12.已知y=y1+y2,其中y1与x成反比例,且比例系数为k1,y2与x2成正比例,且比例系数为k2,当x=﹣1时,y=0,那么k1与k2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k1=k2 .(用代数式表示)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专题】计算题;实数.

【分析】根据题意表示出y1与y2,进而表示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把x=﹣1,y=0代入即可确定出k1与k2的关系.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y1=,y2=k2x2,

2

∴y=y1+y2=+k2x,

把x=﹣1,y=0代入得:﹣k1+k2=0,即k1=k2, 故答案为:k1=k2

【点评】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以及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13.“有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 真 命题(填“真”或“假”).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将原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然后进行证明后即可得到该命题为真命题. 【解答】已知:△ABC和△A′B′C′中,∠A=∠A',∠B=∠B′,∠B、∠B′的角平分线,BD=B′D′, 求证:△ABC≌△A′B′C′.

证明:∵∠B=∠B'且∠B、∠B′的角平分线分别为BD和B′D′, ∴∠ABD=∠A′B′D′=∠B, ∵BD=B'D',∠A=∠A′, ∴△ABD≌△A′B′D′, ∴AB=A′B′,

∵∠A=∠A′,∠B=∠B′, ∴△ABC≌△A′B′C′.

∴“有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真命题, 故答案为:真.

【点评】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写出原命题的已知和求证并正确的证明,难度不大. 14.“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逆命题是 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逆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找到原命题的题设为等边三角形,结论为三个内角相等,互换即可.

【解答】解:命题“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逆命题是“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点评】本题考查逆命题的概念,关键是知道题设和结论互换,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5.如图,△ABC中,D是AC边上的一点,AD=9,BD=12,BC=13,CD=5,那么△ABC的面积是 84 .

【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分析】已知△BCD三边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首先证出BD⊥AC,然后在△ABC中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ABC的面积. 【解答】解:∵BD=12,BC=13,C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