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知识对对碰(21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3分)

唱的多是情歌(chóu) 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用各种丰富譬( )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yā) 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b5E2RGbCAP (1)给黑体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把划线部分替换成成语,应当是: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当是( )(2分)

A、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面八方,各自蹲据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处。 ..B、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引诱顾客。 ..

C、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桃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D、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判断不当的是( )(2分)

A、这种年轻女人……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排比)

B、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夸张) C、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引用)

D、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比喻) 4.下面四句诗相对应的传统节日有错的是( )(2分)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 C、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中秋

B、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寒食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七夕 5.文学常识填空。(4分) (1)《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 ,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说《 》。p1EanqFDPw (2)《吆喝》一文选自《 》,作者是 ,本文描写了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DXDiTa9E3d 6.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开口说。“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边。歌德的言外之意是: 。(2分)RTCrpUDGiT 7.某班准备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相信你一定会胜利完成以下任务。(6分)5PCzVD7HxA (1)探寻家乡名胜:在活动中你被选为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请说说你的活动计划,并给读本拟一个新颖、别致恰当的书名。jLBHrnAILg ①活动计划: ②书名:《 》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

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3分)xHAQX74J0X ①特产名称:

②广告词: 二、美文连连看

(一)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 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 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 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 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LDAYtRyKfE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 灌 扔 抵 B、绕 装 丢 顶 C、缠 装 扔 顶 D、缠 灌 丢 抵

9.选文中提到了哪些端午节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和追求?

10.文题为“端午的咸鸭蛋“,但在选段中作者为什么用一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它风俗?

11.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2.选文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家乡风俗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江南的叫卖声

徐海燕

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

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Zzz6ZB2Ltk “水红菱要吗?”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圣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dvzfvkwMI1 ① 。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rqyn14ZNXI ② 。回到那蹦跳的童年,也许是某一天的放学后,“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于是口袋中一个铜板换来了3个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中问的果实,成了一只响亮的果哨。似乎哨声犹在,双鬓已经斑白,一声叹息,多少事可以重来? EmxvxOtOco ③ 。北方的大蒜长得又粗又大,襄上面饼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而南方的小葱长得又细又纤,白花花的根须一根不乱,像“窈窕淑女”,更像“小家碧玉”。卖葱时总忘不了冠上一个“香”字,虽然这些都是老妪的活计,但在叫卖时拖着长长的声腔“香葱阿要”也许就冲她一个甜甜的“香”字,你走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滴水的屋檐下也会忍不住回眸张望。SixE2yXPq5 要读懂一本书不容易,要读懂江南的一个小镇也不容易。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么你先从聆听镇上的叫卖声开始吧。选秋风乍起,正是菊黄蟹肥的时候,在高高的石拱桥上一只只塑料盆里满是吐着白沫的大闸蟹,“清水大闸蟹要吗?”多么叫人亢奋的声音。似乎这么一喊,张牙舞爪的螃蟹也变得斯斯文文起来了。6ewMyirQFL “栀子花茉莉花”……声声叫卖使小镇变得热闹起来。这亘古不老的声音,在爷爷的爷爷口中传来,还将会在孙子的孙子口中传下去。 kavU42VRUs 《都市文萃》2007年第12期 13.下面三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请你依次把它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

A、江南的叫卖能打开老人尘封的思 B、江南的叫卖含蓄而又耐听 C、江南的叫卖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

①: ②: ③:

14.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可以改为“江南的吆喝声”吗?

15.运用修辞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体会它的妙处。

16.说说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17.“香炒热白果,香亦香来,糯亦糯,一个铜板卖3个”,在童年的生活中,类似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你一定听过很多,请举一个例子。y6v3ALoS89 (三)家乡的腊肉格外香

卢素玉

在我的家乡,冬日里制作腊肉是迎年的一桩大事,只要冬日一到,家家户户的凉台上、院子里就会悬挂起烟裹油浸的一串串腊肉。整个腊月,黝腊肉的炊烟不会停熄,直到腊肉被厚厚地涂上一层黝黑的烟垢,有晶亮的油汁从烟垢中渗出,一滴滴落到地面上,此时腊肉才算熏成,而此时除夕也就悄然来临了。这一天,家庭主妇们会早早地开始忙碌,先从挂绳上取下腊肉,然后用滚烫的开水浸泡,再用刀子慢慢地刮去烟垢,慢慢地洗。把腊肉洗得白里透红,就放进一口大锅,连同一大堆红萝卜、白萝卜满满地炖上一锅。到锅上开始冒出热气,浓浓的肉香就会从锅里飘溢出来,在屋子里弥漫,然后飘飞出屋外,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在飘香的腊味中来临了。我们家乡有句俗话:“东家煮腊肉,西家屋内香。”只要你在除夕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总会闻到从千家万户里飘逸出的腊肉馨香。M2ub6vSTnP 多少年来,吃腊肉成为我的家乡过年的传统。按照民间的讲究,用松柏枝熏出的肉味道最好,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但近些年来松柏枝在城市里已经很难找到,一般人家只好用木柴代替,木柴熏出的腊肉味道总是欠缺那么一种什么东西,不地道。父亲有他的办法,每年秋天,他都会委托住在乡下的表哥把打米脱出的糠壳带到城里来,父亲像收藏宝贝一样把这些在乡下人看来无用的东西晒干后装到纸盒里,到了腊月,这些糠壳可就派上了用场。父亲用糠壳熏出的腊肉,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惹得嘴馋的街坊一次次地找父亲“讨”腊肉吃,父亲每次总是慷慨地给人家一大块。 0YujCfmUCw 我自从20岁就远离故土,终于在省城筑巢定居,就再难吃到父亲制作的腊肉了。偶尔回去探望父亲,总是风尘仆仆,来去匆匆,只觉得看一次父亲,就发现岁月的刻痕在他的额头上又加深了一分。岁末将至,今又腊月,父亲昨天又打电话过来,说是已经亲手熏好了腊肉,就等着我这个远离故乡的女儿过年来品尝,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艰难着弯着腰,在刺鼻的浓烟中,亲手为他的女儿准备腊肉的情景,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eUts8ZQVRd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7年第7期 18.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香”应如何理解?

19.从第第一段中找出描述腊肉制作过程的语句。

20.仔细阅读文中描写父亲的有关文字,说说他的形象特点。

21.品析句中加点词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我自从20岁就远离故土,终于在省城筑巢定居,就再难吃到父亲制作的腊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