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文言文简答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3年中考文言文简答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5伤 仲 永

王安石

(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 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收:

旁近: 立就: 文理: 自是: 邑人: 稍稍: 宾客: 或: 乞: 利:

扳: 环谒: 称: 泯然: 众人: 通悟: 受: 贤: 材人: 不至: 奇: 意:

2.翻译句子。

⑴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⑵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⑶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⑷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⑸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⑹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49

⑺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⑻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三.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或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或“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8.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2)“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9.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 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1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