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①红细胞系统:红系明显增生伴显著巨幼样变,粒红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态的幼红细胞减少或不见,各阶段的巨幼红细胞出现,其比例常大于10%。可见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红细胞。由于发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红细胞和早巨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红细胞的比例可高达50%。和分裂象和豪焦小体易见,胞核的形态和“核幼质老”的改变是识别巨幼样变的两大特点;

②粒细胞系统: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降低。中性粒细胞自中幼阶段以后可见巨幼变,,以巨晚幼粒和巨杆状核细胞多见,可见巨多核叶中性粒细胞;

③巨核细胞系统:数量正常或减少,可见巨核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正常在5叶以下)与核碎裂;胞质内颗粒减少。

骨髓形态学检查对MgA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发现粒系细胞巨幼变对疾病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细胞化学检查: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增多和巨噬细胞含铁量(细胞外铁)增加;糖原染色发现原、幼红细胞阴性,偶见弱阳性。 4、叶酸缺乏的检验

①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叶酸减少有助于诊断由于叶酸缺乏引起的MgA,还可见于红细胞过度增生,叶酸利用增加(如溶贫、骨髓增生性疾病)。因红细胞不受叶酸摄入情况的影响,能反映机体叶酸的总体水平及组织的叶酸水平,诊断价值更大

②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试验:不正常,可被叶酸纠正的为叶酸缺乏,可被维生素B12纠正的为维生素B12缺乏。

③组氨酸负荷试验:叶酸缺乏时,组氨酸转变为谷氨酸的过程受阻,代谢中间产物亚氨甲基谷氨酸产生增加,大量从尿中排出,尿中含量增高。灵敏度较高,阴性结果对排除诊断很有价值。 ④血清高半胱氨酸测定: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在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升高。 5、维生素B12缺乏的检验

①血清维生素B12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减低对MgA诊断及病因分析有重要价值。

②甲基丙二酸测定: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血清和尿中该物质含量增高。尿和血清中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可早期诊断维生素B12缺乏。

③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MgA<7%,恶性贫血<5%。本试验主要是对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诊断而不是诊断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如内因子缺乏,加入内因子可使结果正常

④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内因子阻断抗体能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的结合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MgA、恶性贫血等仍可表现为内因子阻断抗体阳性。 【诊断】

血象、骨髓象检查的形态学特征对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有确定诊断的意义。对已确诊为对治疗药物的反应的患者应明确其病因,病因的诊断对于治疗非常重要。其诊断标准如下: 一、叶酸缺乏的对治疗药物的反应

1、临床表现:①一般贫血症状;②常伴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舌质红,表面光滑。

2、实验室检查:①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多数细胞呈大卵圆形,Ret常减低;②WBC和PLT数可减少,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③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有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且>10%,粒系及巨核系亦有巨型变;④生化检查:血清叶酸测定(放免法)<6.91nmol/L(3ng/ml),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免法)<227nmol/L(100ng/ml) 具备上述生化检查,同时具有临床表现,诊断为叶酸缺乏者。叶酸缺乏者如有临床表现加上实验室检查里的①和③或②者,诊断为叶酸缺乏的MgA. 二、维生素B12缺乏的MgA

1、临床表现:①、②与叶酸缺乏的MgA患者表现相同。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脊髓后侧束变性)表现为下肢对称性深部感觉及振动感消失等,亦可同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及精神忧郁。 2、实验室检查:①、②、③与叶酸缺乏的MgA患者表现相同。 ④生化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放免法)<74~103pmol/L(100~140ng/ml);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免法)<227nmol/L(100ng/ml)。

具备上述生化检查,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这类患者可同时伴有临床表现①、②、③(或仅③),如加上实验室检查里的①和③或②项者,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的MgA。而检测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进行吸收试验可进行恶性贫血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其他大细胞性贫血、AML-M6(急性红白血病)的红血病期、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病。典型临床表现:与睡眠有关的阵发性溶血发作,血红蛋白尿,多为慢性血管内溶血,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血栓形成。但约有30%患者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出现,常诊断为“贫血待查”,“不典型AA”或“MDS”,因骨髓象常有“病态造血”,应注意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