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之化学考试说明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之化学考试说明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D.增大体积 【答案】C

(2004年广东高考题·T18)

【说明】本题主要涉及等候模块“化学反应与原理”的内容。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考查考生对曲线的观察能力;检验考生根据曲线提供的信息,通过图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例3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① 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 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 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 ①② 【答案】B

(2007年宁夏理综题·T8)

【说明】本题考查简单化合物的分离以及去除杂质相关实验的操作。利用不同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可进行分离。

例4 图标

所警示的是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A. 当心火灾——氧化物 B.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 当心爆炸——自燃物质 D.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答案】B

(2008年宁夏理综题·T7)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安全图标的识别。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化学实验基础部分中,都明确要求“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本题的4个选项都与实验安全有关。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安全、合理、准确、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一些常用化学危险品的标志是对已知或未知化学品的潜在危险给予一种直接的警示;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则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具有预防和处理能力的要求。

例5 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① NH4I(s)

NH3(g)+HI(g) ② 2HI(g)

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 mol/L,c(HI) = 4 mol/L,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A. 9 B. 16 C. 20 D. 25 【答案】C

(2008年宁夏理综题·T12)

9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平衡常数。考生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准确回答此题。

例6 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 kJ/mol,-1411.0 kJ/mol和-1366.8 kJ/mol。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 -44.2 kJ/mol B. +44.2 kJ/mol C. -330 kJ/mol D. +330 kJ/mol 【答案】A

(2008年宁夏理综题·T13)

【说明】本题涉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化学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的能力。

例7.右图表示溶液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答案】D

(2013年全国大纲卷·T12)

【说明】此题设计新颖,图中给出了不同温度下c(H)和c(OH-)的关系,考查考生对水中离子积、c(H)和c(OH-)的关系以及c(H)与pH的关系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获取图像信息和数据,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1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答案】B

(2013年全国I·T10)

【说明】本题紧密联系生活,以电化学原理为基础,考查考生对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等知识的程度。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本题也考查了考生将“三大守恒原理”(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应用到原电池中解决实际化学问题能力。考查内容还涉及常见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性质及应用研究、盐类水解原理等知识,要求考生不仅能够对中学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再现与辨认的能力,而且具备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的能力。

例9.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10

选项 A. B. C. D. 目的 分离溶于水的碘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分离方法 乙醇萃取 分液 重结晶 蒸馏 原理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答案】D

(2013年全国I·T13)

【说明】本题是物质分离和提纯方面的实验题,要求考生具有对中学化学相关实验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与辨认的能力。形式上,本题将实验目的、分离方法与原理等内容以表格形式融于一体;内容方面,本题涉及的物质既有无机物,也有有机物,涉及的物质基本性质有溶解度、密度与沸点等。既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实验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萃取、分液、蒸馏及重结晶等)具体应用范围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对这些分离和提纯方法所涉及原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要求考生能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萃取、分液蒸馏及重结晶等方法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例10. 例11.

(二)非选择题示例

例12. 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CO与Cl2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mol?1 、-285.8kJ·mol?1 、-283.0kJ·mol?1,则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______;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 =Cl2(g)+ CO(g) △H= +108 kJ·mol?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第8 min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

11

②比较第2 min反应温度T(2)与第8 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__T(8)(填“>”、“<”或“=”)

-1

③若12 min时反应于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____mol·L ④比较产物CO在2~3 min、5~6 min、12~13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____________;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 min、15~16 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 v(5~6)___v(15~16) (填“>”、“<”或“=”),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2MnO2+4HCl

2MnCl2+Cl2↑+2H2O

(2)5.52×103 kJ

(3)CHCl3+H2O2=HCl+H2O+COCl2

-1

(4)①0.234 mol·L;②<;③0.031;④v(5~6)>v(2~3)=v(12~13);⑤>;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2012年新课标理综题·T27)

【说明】本题以光气制备和分解的研究与应用为情境,考查了中学课程中一些基本物质的制备反应,并且除涵盖运用燃烧热数据计算反应热之外,还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平衡常数、转化率、平均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特别是根据相关数据关系图来正确判断温度、浓度等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试题体现了对化学学科内基础知识整合的基调,特别是对化学基本原理的充分理解和融会贯通。

例13 0.80 g 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 (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0.10 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 mol·L?1(KSP[Cu(OH)2]=2.2×10?20)。若在0.1 mol·L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