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份试卷合集】河南省罗山县高中联考2021届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12份试卷合集】河南省罗山县高中联考2021届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认真地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 “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 “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五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

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五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盲童和 一个极其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 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是盲童的 气话,表现出小男孩极其失望的心情。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 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5. 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5分)

6. 有人说,云吞主人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 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引发了人们 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 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 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 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 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 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 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10.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B.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C.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D. 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宫”就是古代的学校,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学宫的代表。 B.“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时。 C.“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升级调动包括迁升,左迁、迁复。 D.“株连”指因一个人得罪,而牵连许多人。古代严重的罪行可以株连到九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于成龙到广西罗城任知县时已45岁。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瘴气瘟疫流行,民风粗 犷凶悍。又处在战争之后,遍地荆棘,城中仅有六家。

B.于成龙升任湖广黄冈之知州,曾经微服私访,遇到可疑案件,也能按踪迹抓到案犯, 百姓惊叹佩服。可见他的为政能力。

C.于成龙爱憎分明。面对宣化这地方夏秋两季屡次遭受灾害的情况,他请求赈济救治, 还上书弹劾赵履谦,赵履谦被依法论处。

D.于成龙廉洁自律。他去世之后,仅有一件袍子,几罐豆豉,受到皇上称赞。皇上赐他 “天下廉吏第一”匾额。

13. 把下文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2)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情,从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1本诗是作者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后,随高仙芝来到凉州城的天宝十年(751年)三月所作。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②沽:买或卖。首句为“卖”,末句是“买”③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14.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 诗的开头两句用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花门楼前酒店里。七 十老翁热情待客,美酒飘香。春光初临,暖意融融。

B.“老人七十”“千壶百瓮”用夸张手法,写边塞安定,市井俨然的时代氛围,为下文 “戏问”作铺垫。

C. 三四两句紧扣诗题“戏”字,但不写买酒过程,而是用榆钱外在特征来表现春色之 美,又写店中老翁和酒客的和乐气氛。

D. 诗人想象,将生活细节化成诗,尤其是三四句,诗人刚到新的地方,就微服私访, 用严肃庄重的口气询问老翁:“老人家,摘一串白灿灿的榆钱买你的酒,您肯不肯呀?”

E. 这首诗写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树初绽的 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表现诗人激动、陶醉的心情。

15. 本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本诗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