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的教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竹竿舞的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校课程 竹

竿 舞

校本课程--多彩竹竿舞

目录

一、竹竿舞的起源 二、黎族竹竿舞的历史

三、黎族“竹竿舞”与“三月三”爱情节 四、旅游与海南民族文化村的黎族竹竿舞 五、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六、跳竹竿舞的价值 七、竹竿舞的跳法 内容简介

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竹竿舞也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我国有近80%的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学校要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进行设计体育课程,开展体育活动,并从当地传统体育中汲取营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积极开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为体育课增添了活力。由于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缺乏,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体育锻炼枯燥乏味。因此建议:体育器材缺乏的农村学校比较适合开展集体跳竹竿舞。这样既能健康身心,又生动活泼,何乐而不为呢?

集体跳竹竿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陶冶情

操。在比赛中打竿人一般是8人,在表演中分成两排,面对面相距4米左右,采用坐打、蹲打、站打,跳竹竿舞者可以采用单脚进退、单脚连跳、分腿跳等。跳竹竿舞简单易学,深受群众的喜爱。这项活动是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逐步形成了集体形式。初学者以简单的二拍节奏打起,掌握规律后,逐步加大力度,在农村学校比较容易开展,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娱乐、对抗情趣。

目前,家长对这个项目非常认可。为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师生共同参与锻炼,对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也有很大的好处。针对此,我校艺体组分别从历史形成、跳法技巧、发展改进、艺术效果等方面搜集大量内容,编排了这本教材。并依据此教材在学校展开竹竿舞健身活动。当然,内容相对简单,敬请指导。

一、竹竿舞的起源与分类

竹竿舞的起源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跟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舞蹈。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

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

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