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题库(章节对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神经病学题库(章节对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马尾由哪几对脊神经根组成。由腰2—尾节10对脊神经根组成。 3脊髓与脊椎的关系? 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节椎骨,上中胸髓(T1-8)节段较相应胸椎高2节椎骨,下胸髓(T9-12) 高3节椎骨,腰髓相当于10-12胸椎水平,骶髓尾节相当于12胸椎和1腰椎。 4C8-T1节段侧角受损症状? Horner征,表现同侧眼裂小、瞳孔小、眼球下陷及面部无汗。

5脊髓S2-4节段侧角的功能?为脊髓副交感中枢,发出纤维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功能。 6脊髓哪些节段是供血薄弱区? T4-和L1是两个大根动脉供血交界处,是供血薄弱区,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7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

8何谓脊髓休克?是脊髓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早期,表现瘫痪肢体肌张力低、腱 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和尿潴留。 9什么是上升性脊髓炎?

起病急骤,病变在1-2天或数小时内迅速上升,瘫痪及感觉障碍平面由下肢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麻痹,可导致死亡。 10急性脊髓炎如何预防褥疮发生? 2-3小时应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骶部、足跟及骨隆起处加垫气圈,经常按摩皮肤及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局部皮肤发红及时用70%酒精、红花酒精或温水轻揉,再涂以3.5%安息香酊。 11髓内与髓外压迫性病变感觉障碍的特点?

髓外压迫性病变痛温觉障碍常自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受压节段;髓内压迫性病变则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早期病变节段支配区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鞍区(S3-5)感觉保留到最后才受累。 12脊髓空洞症可合并哪些畸形?

常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弓形足、脊柱后凸或侧凸、颈肋、隐性脊柱裂、脑积水及颅底压迹等。 13什么是脊髓亚性联合变性?

是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和周围神经,表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和周围神经病变等。 三、论述题1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①青壮年常见,病前数日或1-2周有前驱症状或感染诱因;②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根痛或束带感,数小时至2-3天发展为脊髓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表现完全性截瘫(早期脊髓休克)、受损平面以下传导束型感觉缺失、尿便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③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1-2天甚至数小时瘫痪由下肢波及上肢或延髓肌,可引起呼吸肌麻痹;④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蛋白可轻度增高,糖、氯正常,椎管无梗阻;⑤MRI可见病变节段脊髓增粗,髓内斑点状或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 5脊髓的髓内与髓外硬膜内病变如何鉴别?

① 内病变早期症状多为双侧,髓外(硬膜内)病变自一侧开始;②髓内病奕根痛症状少见,髓外病变早期出现且剧烈;③髓内病变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髓外病变为传导束性,自下向上发展;④髓内病变脊髓半切综合征少见,髓外病充数多见;⑤髓内病变锥体束征

25

不明显,髓外病变早期出现⑥髓内病变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出现,髓外病变晚期出现、脑脊液蛋白增高明显,MRI检查可见髓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A型

题] 1A 2A 3A 4D 5E 6E 7A 8E 9B 10E 11A 12D 13B 14C 15E 16E 17C 18A 19D 20B 21E 22B 23C 24E 25C 26E 27C 28A 29D [X型

题] 30ABCDE 31ACE 32ABCDE 33ABCD 34BCE 35ABCDE 36BCD 37DE 38ABCD 39ABCE 40ABDE 41ABCDE 42ABCDE 43ABCD 44ACDE 45ABDE 46ABCD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基底动脉尖闭塞可出现: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上视不能及一个半综合征,光反应迟钝而调节反应存在(顶盖前区病损);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反复发作(中脑、兵脑网状激活系统);对侧雇工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颞叶内侧);CT/MRI见双丘脑、枕叶、颞叶和中脑病灶可确诊。

7. 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也称为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脑干梗死。①眩晕、呕吐、眼震(前庭核受损);②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③同侧Horner征(脑干中交感觉神经下行纤维);④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疑核);⑤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 8. 试述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 常见的病因:①高血压导致小动肪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导致腔隙性病变;②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④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等;⑤各类小栓子如红细胞、纤维蛋白等阻塞小动脉。 病理:梗死灶为不规则圆形、卵圆形、狭长形含液体的腔洞样小软化灶,平均3-4mm。病灶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和脑干,病变多为直径100-200μm的深穿支,可见透明变性、玻璃样变、玻璃样小动脉坏死、血管壁坏死和小动脉硬化等,多见于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旁中线支。

9. 腔隙性梗死常见的五种临床类型及表现? ①纯运动性轻偏瘫(PMH):面部和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皮质功能缺失,脑干病变也可引起,但无眩晕、眼震、复视等,2周内开始恢复;②纯感觉性卒中: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③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下肢重(足踝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④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同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时明显,指鼻不准,行走轻度平衡障碍;⑤感觉运动性卒中: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

10. 栓塞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①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发病,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神经缺失症状体征,多为完全性卒中,栓塞反复发生或继发出血病情可进行性加重;②意识清或轻度意识模糊,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昏迷及癫痫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也可发生昏迷;③约4/5脑栓塞累及Willis环前部(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分支),出现不均等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局灶性发作等;④约1/5发生在Willis环后部(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瘫、吞咽困难及呛水等,以及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可突然昏迷、

26

四肢瘫;⑤大多数病人有风心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栓子来源);⑥CT/MRI检查显示缺血性及出血性梗死,梗死后出血支持脑栓塞诊断。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①多发在50-70岁,男性略多,有高血压病史;②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多无预兆,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③临床症状征可因出血部位及血量不同而异,重症者突感剧烈头痛、呕吐,数分钟即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④确诊脑出血首选CT检查,显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等,可指导治疗;⑤脑脊液检查可见脑压增高,洗肉水样均匀血性脑脊液。

12. 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特点? 基底节区出血约占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60%,丘脑出血10%)。①壳核出血: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所致,较严重的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 主侧半球有失语;②丘脑出血:丘脑膝状体动脉、丘脑穿通动脑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对侧均等性偏瘫、深感觉障碍突出、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眼球向下偏斜,凝视鼻尖,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如累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出现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去皮质强直;小量丘脑出血则症状较轻;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可仅有头痛,CT检查时偶然发现。 13. 脑桥出血的临床特点? 约占脑出血10%,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位于脑桥基底与被盖之间。①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双侧脑桥,常破入第四脑室,患者迅即昏迷、四肢瘫和去皮质强直发作,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等,多在48小时内死亡;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出现交叉瘫或共济失调性偏轻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

14. 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约占脑出血10%,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瘫。病初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轻症表现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共济失调、眼震。大量出血可陷入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肢体瘫及病理反射,可因枕大孔疝死亡。

15.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临床特点? ①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②剧烈运动、咳嗽、用力排便和激动时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查体颈强、Kernig征,重症者可短暂意识丧失,大动脉瘤破裂可在短时间死亡;③动脉瘤压迫邻近结构可致头痛、脑神经瘫痪,如后交通动脉瘤可致动眼神经麻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损伤Ⅲ、Ⅳ、Ⅴ、Ⅵ脑神经,脑血管思想感情 常见癫痫发作;④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可无头痛、脑膜刺激征,但精神症状明显;⑤常见并发症为再出血(2周内最多)和迟发性血管痉挛(7-10天),可致残和死亡;或发生脑积水(1-3周);⑥CT是确诊SAH敏感安全的首选方法,显示外侧裂池、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池和环池高密度灶,大量出血可见脑室铸型;少数患者仅见中脑环池少量出血,提示非动脉瘤性SAH;DSA可发现动脉瘤;⑦腰穿脑压高,均匀一致血性CSF。

16.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产后1-3周产妇、妊娠期口服避孕药、婴幼儿或老年人严重脱水、感染和全身消耗等,感染性少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全身衰竭状态,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可见前额水肿,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婴幼儿可见颅缝分离、额部浅静脉怒张,老年患者仅头昏、头痛、眩晕等;旁中央小叶受累引起膀胱功能障碍、双下肢瘫,中央前回引起偏瘫,中央后回引起偏身感觉障碍,枕叶皮质引起黑蒙等式逻辑;CT示矢状窦旁出血、脑水肿、脑室内变小,增强可见牲性上矢状窦空三角征;MRI和MRA示早期正常血液流空现象消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1-2周后T1、T2均高信号。

17. 青年男患,活动中突发右偏瘫,失语,伴一过性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CT见左大脑中动脉区低密度灶,病人无心脏病。诊断是否可排除脑栓塞并说明? 不能。病人年轻,一过性意识障碍、

27

偏瘫,失语和癫痫发作的发病经过,CT显示的病变部位均支持脑栓塞诊断。对临床征象符合脑栓塞又无心脏病的患者,应注意查找非心源性栓子来源,如败血症、肺感染、寄生虫卵、气栓和瘤细胞栓等。

18. 一患者CT显示脑桥出血(血量约8ml)可能有何临床表现?

该患者脑桥出血量约8ml,应为大量出血,可累及双侧脑桥,常破入第四脑室。因此发病时患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面神经交叉瘫或偏瘫,两眼向瘫侧共同偏视,血压增高等;并可迅速发展为四肢瘫、深度昏迷、双眼针尖样瞳孔,以及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呕吐咖啡样物、眼球浮动、去大脑强直发作等,可在48小时内死亡。

19. 54岁男患,突发头痛、呕吐、左侧偏瘫和意识障碍,血压180/110 mmHg, 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呕吐咖啡样物,但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该患者的诊断扩治疗? 诊断:右侧基底节出血,高血压病。

治疗:①病人保持安静,呼吸道通畅,可给予面罩输氧;②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6小时1次,并可用速尿40mg,静脉注射,2次/日;③甲氰咪呱静脉滴注;④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⑤可暂时不用降压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病情进展可考虑外科治疗。

20. 患者30岁,2周前出现头痛、呕吐。查体颈强、Kernig征,脑脊液黄变,白细胞增高,临床诊断网膜下隙出血,如何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结核性脑膜过滤炎发病较慢,有结核病史或结核中毒症状、发热等,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明显增高,糖、氯化物降低,PCR检查脑脊液结核菌(+)。蛛网膜下隙出血急性起病,无发热,脑脊液糖、氯化物正常,PCR检查结核菌(-),CT可见脑池内高密度出血征象,MRI可见颅内小动静脉畸形,腰穿检查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可确定SAH诊断。

21. 青年女性,早期常有低热、关节痛及肌痛,半年后出现右眼一过性失明,左侧偏瘫,右颈部可闻血管杂音,血压两侧不等,血沉快,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试述该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多发性大动脉炎。

治疗: ①治疗脑梗死:可试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和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如DSA检查证明病变局限者可行手术治疗;②治疗原发病:可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止病情进展,部分病例可能有效,或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22. 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性脑醒死临床如何鉴别?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