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串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语言学概论串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之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2.关于思维先于语言的三方面证据: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二是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三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 生过程。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思维的分类: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表象思维)、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2.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不应绝对化: 一是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应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参与的;二是既要肯定抽象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惟一的工具;三是即使说抽象思维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曲的思维,也要承认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不能完全等同。 3.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1)从功能上说二者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二者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从范畴上看二者也不同。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例如“人失去生命”这个概念,在汉语中就是“死”“逝世”“牺牲”“夭折”“一命呜呼”等几十个词来表达。句子中有些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同样有些复句并不表示推理,例如“他放了学,就回家了”。

(3)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象。 四、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代表理论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称“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是思维决定语言,这是目前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因为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可以通过翻译互相理解,就是由于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

2.语言与思维的功能有什么不同:语言和思维的功能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的关系。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而且,思维除了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方面,语言和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 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和原因

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1)非自控阶段(前6个月,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但可分辨表示不同感情的声音)。(2)咿呀学语阶段(六个月到一岁左右,已能分辨主要元音和辅音)。 (3)单词阶段(一岁左右开始,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 (4)双词阶段(一岁半到两岁,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5)简单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开始,能正确地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 (6)复杂句阶段(能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

2.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包括模仿说和化说;一类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包括天赋说和认知说。 语言与认知活动和民族社会心理: 一、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和原因;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二、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三、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1.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定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

(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文化。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2.为什么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

(1)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等也是基本一致的,各民族都有能力去认识相同的事物,所以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2)对于同一个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有可能不同,无论是在语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3.怎样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是很少文献的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比如就可以通过现存的语言材料分析研究文献记载很少的汉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例如商代“诸父”“诸母”的称呼去研究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少有文献的中国许多民族历史的历史。例如,通过纳西族西部方言复合词中保留的“女(母)为大,男(父)为小”特征,反映出古代纳西族经历过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4.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活动等,语言在不同的思维活动中起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大些,在其他思维活 动中的作用可能小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注意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并不需要研究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相反,人的很多思维活动,包括非抽象思维活动,也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即使非抽象思维活动或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都既可能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无意识地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从语言学的角度,还要重视研究语言对人的非抽象思维活动所具有作用的一面,而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所自言自语论坛以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一、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是密不可分的: (1)语言的理论与语言学的应用应该分开。专家研究的语言语义规则跟中小学生学的语法、语汇知识相去甚远;而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不需要太专门的理论。

(2)二者又密不可分。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始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些是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哪些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言学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生产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某种理论。 二、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 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当然是要走在应用前面的。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比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 三、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1.本体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是指只涉及语言本体现象的研究,而所有跟语言本体以外的现象沾边的研究叫做应用语言学。

2.传统上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

3.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另一块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1.人们掌握-种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是“获得”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语言教学不论是对学的人还是对教的人来说,确实不需要懂得太多语言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教学跟语言学研究划等号。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有很多联系,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2.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获得(或习得)”;一是“学习(或学得)”,这两者很不相同。“获得”和“学习”这两种掌握和学习语言的途径和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不能说就没有人教和不去学,成人掌握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没有环境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需要靠“学习”;成人掌握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3.语言教学主要指儿童和成人掌握语言这两种“学习”的过程。由于“学习”对于母语和外语的作用毕竟很不相同,所以一般讲语言教学都要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前者又称“第一语言教学”,后者又称“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1.外语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 (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应在学习中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外语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两类:一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点记住的语言现象;另一类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

3.交叉性是指在掌握了一种语言又要学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会交叉重叠在一起,原有的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学习外语,也可能干扰对外语的学习。 4.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使学习外语的人能够利用母语的基础很快接受这些现象或规则。

(2)就语言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学习者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够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 5.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6.“多元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也有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外语教学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既要在复杂多样的现象里发现在规律性的特殊现象,也要在灵活多 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中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7.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中介语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最值得注意。中介语的错误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系统前错误,即由不会造成的错误。 (2)系统错误,即因“记错”造成的错误。 (3)系统后错误,即因“忘记”造成的错误。 8.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译法”;二是“听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对比法、强化法、沉浸法等。

三、第一语言教学和语言词典

1、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实际上指完成了语言获得,能够顺利地听或说-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

2.汉语的语言教学任务: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实行简化汉字,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审定读音、规范用字、编纂词典、推行汉语国家标准等。

3.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不同的要求:

(1)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

(2)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

(3)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4.词典的类型: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如《永乐大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另一类是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既有词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