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串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语言学概论串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差异。如“长2米”有两个意思两种结构:长度是2米(主谓)、长出2米(动宾)。

语法和修辞的关系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限制。如“两个红领巾”即是用借代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语法和语境的关系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上课了,已经。

语法和逻辑的关系逻辑是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因此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 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从基本要求看,一般人们说话不但要合语法,也要合逻辑。如“门把风吹开了”,虽然符合语法,但由于不符合逻辑,所以是不正确的句子;但个别例子有时看似不大合逻辑,但大家都这么说,也懂得什么意思,就不能完全用逻辑来苛求。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意思一样 语法和语法学(“语法”的两个不同概念):

1.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2.语法规则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以称作“语法学”。 语法研究的内容:

1.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 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2.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分为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计算机语法)。教学语法指用来进行语言教学的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研究结果面对的是人,特点是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指建立一套用于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特点是精确和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3.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语法现象的分类:

1.传统语法学提出的分类: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即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词法也称形态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2.结构语法学提出的分类: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即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组合规则指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语法成分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指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语法成分互相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 3.现代形式语法学提出的分类: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即核心语法层面和外围语法层面;核心语法又称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外围语法又称大语法。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语法的单位:

1.语法单位通常分成四级或四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能独立使用是指“聚合关系”。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最小的交际单位,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书面上用句号、问号等表示)的语言单位;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

2.各种语法单位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组成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一种是质变关系(形成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3.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语素→语素组;词→词组;句子→句组; 4.语法单位之间的形成关系:语素/语素组→词;词/词组→句子。 语法手段语法形式的几个基本类别

词法手段/综合性手段指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词形变化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尾。如book/books中的 后缀-s表复数。汉语基本上没有这种语法手段。

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屈折和附加的作用相同,只不过附加是给词的外部加点东西,屈折是改变词的内部的某个东西。如man/men。汉语也基本上没有这种语法手段。

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作用与附加、屈折相同,但不如这两种形式活跃,只涉及到个别现象。如go/went。汉语没有这种语法手段。

整理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如books表复数,则其原形book表单数意义。

词的轻重音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重音移动一般说轻重音中重音形式更重要,所以也可以叫做“重音移动”。它一方面强调重 轻声形式有些语言的轻音也有语法作用。如汉语就较多利用轻声的形式,也就是轻声音节必须轻,而重音只是相对的。

词的重叠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和语素重叠不仅形式相同,而且重叠的形式都有相当于词的独立用法,所以也还算是词的一种变化形式。如人/人人

句法手段/分析性手段指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虚词:指语言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辅助词:指多多少少与另一个词的变化还有些关系的虚词,或者说只要有别的词就需要同时出现的词。如英语中的助动词 shall、冠词the、a/an等。 功能词:指与另一个词没有必然联系的虚词,或者说是不由别的词决定而又决定别的词的关系和意义的一种词。最主要的是介词、连词和语气词三种。 语类选择:指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指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类选择是讲词的类别语序是讲词的顺序语类选择从词对结构要求上说是看什么类的词能进入某个位置,如一般说名词能进入主谓结构主语位置但很少能进入谓语位置。

语序: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序的形式,但作用有所不同。如果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语序所起的作用就小,相反如果缺少形态变化,语序的作用就大些,如汉语。天气好是主谓、好天气是偏正等。语调:指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表达层面上的语法手段各种语言都要利用语调这种形式表达语气意义。一般说,陈述句和祈使句用低调或降调,疑问句用高调或升调。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几个基本类别:

词法范畴/属性范畴指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些意义是围绕词形变化即综合性形式而表示出来的,所以又叫属性范畴。

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名词都有词形变化。

性指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阴性、中性、阳性。 数指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数大多用词缀表示。一般可数名词分单数、复数。 格指表示名词与其它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主格、宾格。

有定和无定指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用有定冠词“the”和无定冠词“a/an”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

谓词属性范畴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动词也都有词形变化。 时指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

体指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如进行体、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等。 态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用介词被引出。 人称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汉语动词与主语名词没有人称的一致变化。句法范畴/类别和关系范畴指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这些意义主要用词汇和句法形式即分析性形式表示,又叫类别和关系范畴。 类别范畴指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语类意义的差异:从词的类别看,不同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如建立名词类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动词类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等。但不同语言在语类意义上也有差异。如英语修饰名词的词必须是形容词。如果原来不是,大都要先变成形容词才能有修饰意义。但汉语没有这种限制,原来是什么词类就还是用什么词类。所以汉语的不同词类都可能表示修饰义词类。

语类选择的意义:从词与词的选择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某类词与某类词组合所产生的意义,如:名词+动词→人或事物被陈述的意义。但不同语言在语类选择的意义上也有差异。 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表示特定语法关系意义:有些缺少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构成句法结构时,由于语类意义不是单一的,语类组合也比较灵活,因此必须通过虚词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如“学生家长”通过添加连接词“学生和家长”或“学生的家长”就可以区别这两种关系意义了。

区别不同结构关系:除了虚词,有些语言更多地是使用语序变化来确定结构的语法意义。如英语动词+动词可以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不同意义如stoptalking、stop totalk;但汉语只能靠语序和其它办法来区别不同的结构关系如:停止说话→动宾关系;说话停止→主谓关系

综合性语言:指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手段的语言,如俄语、德语等。在语法范畴方面,一般来说,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或者用词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句法范畴的意义。

分析性语言:指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如汉、英语等。在语法范畴方面,一般来说,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或者用句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词法范畴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 词的聚合和组合: 聚合关系

词类:词的语法分类叫词类 类型划分标准(如何得到词类):

形态标准:指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对于形态丰富的语言来说,这个标准确实管用,但不适用于所有语言,如汉语几乎任何词类都没有词形变化。

意义标准:指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最早的词类概念,即古希腊罗马语法的几大词类,

基本上就是根据概念和意义建立的。

词的意义分两种:词汇概念意义和语法范畴意义。根据词汇意义确定词类肯定行不通,如develop和development意思都是“发展”,但词类分别是动词和名词。根据语法范畴意义确定词类对于印欧语言还可以,但对于汉语则还是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

分布标准:指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聚合和分布是一个意思)把所有可能(如名词可以加动词)或不可能的位置(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加起来,就得到了词类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是该词类的分布。按照这条标准,词类就是根据一类词的所有聚合位置的总和即分布来确定的。从整体上说,不仅汉语,印欧语言都适合使用该标准。 划分结果特点:

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共同词类如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连接词等;特殊词类如汉语的了量词等。

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如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 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如花(鲜花/花钱/眼花)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布且意义对立,只能算三个不同的词;学习、批评等跨名词/动词的分布,但意义都差不多,就算是兼类的词。 词组体词性词组/谓词性词组: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定中偏正词组、体词性联合词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方位词组等都属此类。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动补词组等都属此类。 向心词组/离心词组: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都属此类。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的”字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都属此类。

这两种词组分类都只考虑词组的聚合性质,即与其中的核心词有什么样的替换关系,而不再区分词与词的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词组

组合类型: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指两个词构造的只有一种关系的词组的组合关系。所谓简单词组就是指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组合在一起。有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两种情况。 基本词组指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的词组 基本词组“基本”的两个含义

1.指词组构成成分都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 2.各种语言基本都有的词组结构类型

主谓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汉语一定是前主后谓。如“饭吃了”中“饭”是“吃”的受事,但它出现在吃前也就成了话题性主语。

动/述宾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对于很多语言都是SVO型,但德、日语等则是前宾后动的SOV型结构方式。 偏正词组定中偏正状中偏正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偏正词组分两类: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词组叫定中偏正词组;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词组叫状中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