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金融西方经济学2003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华东师范大学金融西方经济学2003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六、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25分,本题共45分)

1.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论述我国目前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 答:(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范围经济是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两个或多个产品)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的情况(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产出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这往往是因为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某种冲突。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厂商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规模经济时而获得范围经济。同样,有时联合产品的厂商在单个产品方面具有规模经济,但不一定拥有范围经济。

(2)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

企业资产重组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而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外部购并扩张是资产重组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目前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技术开放能力较低,国家对民营经济的进入设置了行业壁垒;第二,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和行业,但国有经济的效率较低,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客观上要求企业资产重组,从单个企业的层面上看,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张资产规模,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规模经济显著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另外,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企业资产重组还具有以下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积累,一是依靠外部扩展。企业资产重组可以使民营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国有经济的退出。我国国有经济应该从一些行业中退出。企业重组可以使民营经济迅速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部门,以跳过企业建立的规模不经济阶段,从而既实现规模经济,有有利于国有经济退出。

2.根据经济学理论,论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归并为两类:一是消费主体,一是消费环境。

(1)从消费主体看(主观角度) 第一,收入影响。

理论上讲,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但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则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入因素。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开始摆脱长期滞后的状态,与经济增速渐趋同步,而农民收入增速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也造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占有的消费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第二,分配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社会财富过多集中在城镇,农民实际购买力过低,从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城镇内部已出现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消费倾向也不相同。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工薪阶层,他们衣、食已不成问题,但住、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出现“可买的都买了,想买的没钱

买”的消费断层状态;低收入阶层虽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也不断下降。

第三,预期影响。

预期是行为的先导,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居民的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是收入预期不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追求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持久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这种情形也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居民仍不能大胆消费;另一方面,是支出预期不确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在进行中,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本和新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普遍心存疑虑,同时,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改革也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收支预期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即期增长。

(二)从消费环境看(客观角度)

这里所说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客观上会对消费主体购买和使用消费品或享受服务过程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软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

第一,政策环境。

很多现行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发展。比如,住房消费,由于地价和税费因素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过高,房价居高不下,市场上最大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不得不“望而却步”。又如,移动通信消费,目前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动业务刚推出来时制定的,尽管后来对部分项目做过一定修改,但主体结构和水平基本没有变动,而在此期间,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业务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我国移动通信,正在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仍然维持如此高昂的资费标准,必然会影响移动通信总体消费的扩大。

第二,信用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令人担忧。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缺乏诚信,失信行为普遍,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资本市场企业虚假信息、欺骗瞒报等不乏其例;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失信并不承担责任或承担成本低。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不得不设置复杂的消费信贷条件,贷款利率过高,贷款范围狭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对处罚企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消费者主权”缺失,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第三,基础设施。

消费基础设施是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主要依托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很多消费行为将难以完成。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很多方面仍明显地受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诸如,由于居住面积的制约导致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无法消费;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使得汽车需求受到制约;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农民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