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 津津有味 呶呶不休 耳濡目染 捕风捉影 D. 有滋有味 翻来覆去 耳闻目睹 浮光掠影 【答案】17. D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选项,“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不合逻辑,应该是“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应让学生不但……”缺主语,去掉“应让”,让学生做主语。“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B选项,不合逻辑,应改为“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合逻辑,应改为“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C选项语序不当,先“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后“有美的感受”。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根据下文的顺序是“新、近、精、实”,所以此句的顺序也应该是一样的,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

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

成语的分析辨别。有滋有味:指十分有味道,生动。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此处是形容思政课生动,所以应该用成语“有滋有味”。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呶呶不休:用来比喻人话多,叫人讨厌。此处是说一些老例子一次又一次用,所以应该用成语“翻来覆去”。耳闻目睹:亲耳听到,

亲眼看见。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此处语境是说用的“事例”能亲耳听到,亲眼看见,所以用成语“耳闻目睹”。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此处语境是说用的“事例”不能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所以应该用成语“捕风捉影”。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端午节来临之际征稿启事的初稿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节日又被叫做“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等,可上推至先秦时期。自2008年始,我国将端午节列入法定节假日,大家在这一天可以回家看望爹妈长辈,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知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本报社特举办征文大赛。请您把有关端午节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论思想,言心志。

【答案】①“叫做”改为“称为”;②“上推”改为“上溯”或“远溯”;③“爹妈”改为“父母”;④“知了”改为“了解”或“知晓”;⑤“想法”改为“感想”或“思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叫做”“爹妈”“知了”“想法”“上推”为口语,应改为书面语,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

等。

21.下面的示例是一学生学习课文《滕王阁序》后写的一副对联。请你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两篇各写一幅对联。要求:每幅对联至少表现课文(景物、情感、主旨等)中的一项内容,字数不得少于14字,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

示例《滕王阁序》:滕王高阁集天下英才 落霞秋水显东南灵秀

课文:①《兰亭集序》②《赤壁赋》③《游褒禅山记》④《荷塘月色》⑤《边城》⑥《饮酒》 (1) (2)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

①流觞曲水咏兰亭盛事 俯首幽思叹人生兴怀 ②苏子目遇山间明月成色 客人耳得江上青风为声 ③游华山悔己行赞古人慎取 见仆碑谬其传劝学者深思 ④曲径荷塘月色满最是幽僻 月夜彷徨心难平颇不宁静 ⑤湘西边城上演唯美爱情 纯朴人性构筑精神家园 ⑥桃源梦美溪旁见 东篱菊香南山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本题内容上要表现课文(景物、情感、主旨等)中的一项内容,结构上要一致,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赤壁赋》、《荷塘月色》和《饮酒》可以写景物描写,《边城》可以从情感方面写,《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可以从主旨方面写。

【点睛】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

科学家。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②郁达夫《忆鲁迅》:“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③朱光潜《谈修养》:关于英雄崇拜,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英雄造时势,人类文化各方面的发端与进展都靠着少数伟大人物去倡导推动,多数人只在随从附和,一个民族有无伟大成就,要看他有无伟大人物,也要看他中间多数民众对于伟大人物能否倾倒敬慕,闻风兴起。一种是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原动力是多数民众的努力造成每个时代政教文化各方面的“大势所趋”,而所谓英雄不过顺承“大势所趋”而加以尖锐化,并没有什么神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将你的联想和感悟写成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英雄如星,照亮后路

没有一个国家生来就是文明开化的,当一个初生的国家如同婴儿般在时间的长流中蹒跚而行时,需要一个坚强的臂膀给予它力量,一双智慧的眼睛,指引它方向。

在印度,圣雄甘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让受尽压迫的殖民地居民拥有了独立与自主的权利,使他们摆脱受人奴役的日子,真正的主宰了自己的生命。在印度独立后,新生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流血冲突事件不断。当时已78岁高龄的甘地,以绝食为代价,换取这个国家的安宁与冷静,正是这样无私而伟大的行为,使印度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用他瘦弱的脊梁背负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量,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乱世中的英雄是希望,是战火中永远高举的火炬。但并不是只有乱世才需要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弥足珍贵。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王冠上一颗闪耀的宝石。他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近乎完美的煌煌巨著,更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身为庄园主,他并没有坐拥财富,享受生活,反而因为那几百公顷的土地,而心怀不安,甚至想把土地分给农奴,这在当时的俄国是非常叛逆的行为,也加大了他与他深爱的家人之间的矛盾。社会的腐朽与家人的不理解,使他的心处于煎熬之中,却也使他的思想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于迷茫与困惑中点亮指引前路的明灯,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抱节的苏武、耳聋的贝多芬、残疾的霍金,他们都以顽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精神的高峰之上,以坚毅的姿态和闪耀的人格成为我们所仰望的英雄。

由此可见,国家需要英雄。诚然,有些人的理想是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但正因为如此,被鼓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