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精品解析: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说:“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 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 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5. 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以“留我宿又宿”的行为描写,表现山翁与诗人的情谊深厚;②以“笑指”动作神情的描写,显现出山翁的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③以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与诗上文所写的山村晚春秀美景色、丰富物产呼应;④寓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

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

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错误,诗中“蚕娘”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生活的艰辛。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个等级奖,其中将“________,________”设为三等奖。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赞扬了宋武帝刘裕当年为收复中原而大举北伐、建立功业的威猛之势。

【答案】 (1). 能谤讥于市朝 (2). 闻寡人之耳者 (3). 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谤”“寡”“辩”“戈”。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应让学生不但有美的感受,而且有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增益、真和善的升华。因此,思政课应____17____,长于寓理于例。现

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述,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 18 )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____19____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____20____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看得见、摸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____21____。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应让学生不但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而且有美的感受。

B. 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学生不但应有美的感受,而且应有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增益、真和善的升华。

C. 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让学生应有美的感受,而且应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

D. 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犹如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学生不但应有知识的增益、思想的熏陶、真和善的升华,而且应有美的感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近”,也应求“新”;既要求“精”,也应求“实”。 B.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 C.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既要求“新”,也应求“近”。 D. 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实”,也应求“精”。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有滋有味 翻来覆去 耳闻目睹 捕风捉影 B. 津津有味 呶呶不休 耳濡目染 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