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题库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哲题库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

(一)第一部分

1、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意识的形成是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最终直接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3、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6、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7、语言的产生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9、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12、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13、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14、量是事物的大小的规定性。(×)

15、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16、度是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8、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0、“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机械决定论。(√)

(二)第二部分

1、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3、“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4、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二元论的根本要求。(×) 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1

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9、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10、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1、主要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12、根本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3、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三次否定、两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二、单选题 (一)第一部分

1、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 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C.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 哲学自然科学的概括

2、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关系是(C) A. 可以创造规律 B. 人可以改造规律

C.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 人无法把握规律

3、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A) A. 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 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 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C) A. 运动时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C.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 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5、以下不是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的是(D)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否定的实质是全盘否定

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2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7、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B)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0、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A. 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

B. 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积小流成江海

D. 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11、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C) A.我思故我在

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C)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4、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3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15、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事件的具体特性是(D)

A、客观的 B、有限的 C、可知的 D、相对的

1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做法(D)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17、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称:“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掀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1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B) A. 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B.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C. 实践无需认识指导 D. 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9、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 A.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 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 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20、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2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C)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