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光透镜电复习专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声光透镜电复习专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试卷教案

2.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 )

A B C D

图3—30

3.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4.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5.一个人照一张一寸照片后,又想照一张2寸照片,摄影师应使( )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

6.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全身照,摄影师应使( )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不动,只调大光圈

7.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8.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9.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

10.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

A.焦距大于30 cm的B.焦距小于30 cm的C.焦距等于30 cm的D.焦距等于15 cm的 11.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 cm B.m C.10 cm D.20 cm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50 cm保持不变,某同学将一个焦距为10 cm的透镜从光屏移向蜡烛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屏上成一次清晰的像 B.能在屏上成二次清晰的像 C.能在屏上成三次清晰的像 D.不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 13.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14.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试卷教案

15.放投影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16.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17.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18.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有可能为( ) A.3cm B.5cm C.m D.14cm

19.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 A.像变大,速度变大B.像变大,速度不变C.像变小,速度变小D.像变小,速度不变 20.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A.平面镜B.凸透镜C.凸面镜D.凹透镜

21.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

A.100mm以外 B.恰为50mm C.50mm以内 D.略大于50mm

22.摄影师利用“135”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 )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2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

则( ).

A.屏上不能成像B.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没有任何不同

24.在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当它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30cm,它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了10cm,那么( )

A.物体可能在离透镜1倍焦距内移动 B.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外移动 C.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与焦点间移动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5.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请你通过判断,以下正确的说法(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 26.参照上题的判断,选出以下的正确说法( )

A.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实像 B.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C.目镜成的是实像,物镜成的是虚像 D.目镜成的是虚像,物镜成的是实像

27.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焦点前35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虚像

28.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得不到实像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教案

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D.实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30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焦点的距离是10 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透镜的焦距大于10 cm B.当该蜡烛距凸透镜10 cm时,可成一放大的像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 cm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8 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理解、背记)

一、电荷

1、物体带电: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

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条件:a、摩擦的物质不同;b、摩擦的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

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原子结构:自己阅读P99。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符号“e” 1e=1.6×10C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1)定义: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2) 单位:a国际单位:安培(A) b:常用单位:毫安(mA) 、微安(μA)。(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5、测量:(1)、仪器:电流表,符号:

A-19

(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

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要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

试卷教案

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之间则用0~3A的量程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到电源两极上,原因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会造成短路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①电源: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

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续对外供电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其他

形式的能。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画电路图的要求:A、电路图的框架要画成横平竖直;(画成长方形,用直尺画)B、规范使用电路元件符号(熟记P104,图5.2-8)C、合理安排元件符号的位置,不能画在转弯处。 4、连接方式: 定义 特征 开关 作用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串联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控制整个电路 并联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5、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A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各处相等。公式:I1 =I2 =I3 =…=In

B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公式:I=I1 +I2+I3+…+In 6、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②摘除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2018电流与电路综合提高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