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明确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作者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作者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再读课文,梳清条理

1.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2.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4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5~16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摘录优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祖父的园子

1~3 记忆中的园子 4~14 快乐的园子 15~16 自由的园子 17~19 温馨的园子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熟练,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美丽、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

三、走进课文,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

②用一个词语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情。 (2)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儿。

①默读课文第4~14自然段,画出作者干活和玩闹的句子,细细地品味。

a.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b.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反而把它踢飞了。

c.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d.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作者在园子里到底是玩闹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闹,玩闹就是干活,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心情。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园子里的那份自由。 a.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b.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c.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d.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e.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f.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作者快乐的心情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美丽、快乐、自由、温馨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天的,祖父、后园、作者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3.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祖父的园子

玩闹 干活 自由 快乐

《祖父的园子》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朗读,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

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充分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随性、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3*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散文大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文章语言朴实,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很充分。

五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还不是很了解,在学习本课时只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只能欣赏文本的语言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接纳美的事物的胸怀。

1.课前让学生搜索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理解月是思乡的代名词。

2.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4.通过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月与故乡”的古诗词。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________的,我都非常喜欢。

此地有________ ,________还有______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_之上,上下______ ,一碧______ , ______远溢,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作者的故乡没有山,只有水,但是作者不觉得遗憾,仍然爱他的故乡,强化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故乡之月,是思乡的载体,取其团圆和美之意,因此人们常用它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构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亮,起到对比和烘托的作用。突出了故乡月亮独一无二的美,展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