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题答案2011(个人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财政学复习题答案2011(个人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的:

⑴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课征企业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减低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导致其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可用图9—4来说明。

在图9—4中,纵轴代表纳税人对投资的选择,横轴代表对消费的选择。政府课税前,纳税人对投资和消费的组合用AB线表示。AB与无差异曲线I1在P1点相切,表明P1点所决定的投资和消费组合可给纳税人带来最大的效用。现假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纳税人因此而减少投资,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会从AB向内旋转至DB,D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I2在P2点相切,此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可获得最大效用的最佳组合。即投资额变为I2,小于税前的I1,消费额为C2,大于税前的C1,说明投资者因政府课征企业所得税而减少了投资,增加消费替代了投资。

图9—4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⑵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税前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可用图9—5来说明。

13

图9—5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图9—5表明,若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会从AB向内旋转至AE。AE与新无差异曲线I2在P2点相切,这一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对投资与消费选择的最佳组合点,即他选择I2为投资额,大于税前的I1,选择C2为消费额,小于税前的C1,说明纳税人因政府征税而增加了投资。

⑶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都给予内资所不能享受的特殊优惠措施。如允许加速折旧,向后推移纳税义务;实行未分配利润减税或再投资退税,鼓励将利润留在国内再投资;减低税率或定期免税。但外国投资者是否会真正得到税收优惠的好处或者能够得到多少,还取决于投资者的居住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税收关系。投资者的居住国对纳税人在东道国的已税收入可以实行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采取免税法,则居住国对投资者来源于投资国的利润免于征税,投资者可以享受东道国给予的全部税收优惠。采取扣除法,居住国允许投资者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已在东道国缴纳的税款,投资者实际得到的利润将取决于投资国税率的高低,二者呈反向关系。采取抵免法,居住国首先按本国税法规定计算出一个税额,然后从该税额中减去已在投资国缴纳的税款。不过,在东道国已缴纳的税款有一个最高抵免额,如果是比例税率,该抵免额就是纳税人在投资国的所得额按居住国税率计算的税额。在采用这种抵免法的情况下,东道国低税政策的好处,并不会使投资者获得利益,结果是税收优惠从东道国转移到了投资者的居住国。 21、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P248~249

答:西方经济学将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归结为三个基本命题: ⑴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 ⑵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⑶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变化。高边际税率主张地下经济活动,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

2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内容与借鉴? P308

答: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国债的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与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税收为政府支出融资,

14

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总的税收负担,唯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根据李嘉图学派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安排不仅根据他们现期的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国债而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认为是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居民的消费和资本的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如果成立,即所谓的发行国债等于未来的税收,那么,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总需求。因为,政府发行国债,居民家庭就会减少消费,把由于发债而不增税所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备支付未来与国债等价的税收,这样政府由发行国债而增加的支出与消费者减少的消费正好相等,总需求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23、国债的经济效应? P309~311

答:⑴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的资产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国债的资产效应。当人们持有国债而增加消费时,说明国债具有资产效应。

正因为国债具有资产效应,所以国债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功能。由于国债的增加比税收的增加更能够增加居民持有的资产,一方面,人们心中感到富有了而可能增加消费,另一方面,人们的劳动意愿可能随之下降而减少储蓄。因而发行国债在经济萧条时具有扩大消费的功能,而在经济旺盛时具有抑制消费的功能,而且人们持有资产是为了预防萧条,所以经济萧条时效应更大,经济繁荣时的效应相对较小。此外,国债利息的支付,也具有稳定作用。在萧条时期,税收收入减少,国债利息支付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对消费需求会起维持作用。在繁荣时期,税收收入会比国民收入增长更快,而国债利息的支付是一定的,这又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

⑵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增加总需求;二是在原有总需求内部只改变总需求结构,而不增加总需求。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是债务货币化,是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扩张总需求。商业银行或居民个人购买国债,一般来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会产生增加货币供给从而扩张总需求的效应。

⑶国债的供给效应: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需求与供给两者相互伴随,不可分割。政府发行国债,就是政府宏观政策中用来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既可以增加有效供给,又可以改善供给结构。

15

2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P373~376

答:财政平衡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三是收支相等。财政赤字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财政平衡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所追求的目标和考核的目标。财政平衡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⑴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任何事物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如一个财政年度)的平衡。所谓赤字是和结余相对应的,而结余和赤字同财政平衡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⑵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实际上,在静态平衡中就包含着动态平衡的因素,因为平衡毕竟是某一时点上出现的瞬时现象,或者是在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

⑶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财政部门看做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财政收支就是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的一类货币收支,它同其他货币收支,即同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对外部门的货币收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而且是互补余缺的。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而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⑷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根据我国过去的财政体制,一般是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到一起,从总体上进行考察。这种考察虽可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全貌,却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收支的对比情况。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已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⑸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从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安排赤字,也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