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探索型试题(26题)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考探索型试题(26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电流/A 0.4 0.8 1.2 表二: U=6v 电阻/ 5 10 15 电流/A 1.2 0.6 0.4 (1)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一可得: ;由表二可得: 。 (2)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再换用10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那么,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 6V(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应向 (填“右”或“左”)调节滑动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6V。

(3)若在接R处用Rx进行替换后,电压表和电流表如图乙示,则Rx= 。

导引:本题是关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索题,其涉及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与推理,同时开考查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和电阻测定。表一、表二数据反映的物

理规律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注意导体的电阻不变或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一定这两个限制条件,进而进一步根据数据表进行分析。而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方向则由电路的连接方式决定。本题的电路是一个串联电路,滑动变阻器与待测电阻串联,当5Ω换成1Ω0时,10Ω电阻分担电压随电阻增大而增加,因此会大于6V,要完成实验,必须注意1Ω两端始终保持6v,所以要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导体两端电压的条制,这样才能完成实验。而对于待测电阻的大小,则根据欧姆定律和电表读数即可求得。 解:(1)表一,导体电阻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两端电压成正比;表二,导体两端电压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5

(2) 大于,向右移动 (3)R=U/I=9v/0.3A=30Ω

点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操作中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以及识图读图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综合性,尤其是本题的第2问,主要是考查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

误区分析:本题不仅对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有所考查,还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学生实验时一般容易忽视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因此,在做本题时会作出一些错误判断。

拓展练习

1、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杂一纸上画出一条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2002上海)为了探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不同的圆柱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材料的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底面积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分析比较实际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进一步比较分析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1、表2或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 3、(2001黄冈)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 钩码质量/g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指针位置2 3 4 5 6 7 7.5 7.5 /cm (1) 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6

(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到的结论: (3)小华作出了如下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4、(2001苏州)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索某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t和P的数据: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气体的温度0 25 50 75 100 t/℃ 气体的压强100 110 120 130 140 p(×103Pa) 5、如图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装置,木块A重10N,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0g,小明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先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记下一组实验数据;然后在木块上逐渐增加砝码,仍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得到两组实验数据并全部记录在下表中。

(1)根据二力平衡完成表格中的空白

(2)根据上述实验,并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为了验证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还需要增加器材 。 6、现有如下器材:天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一端扎有橡皮膜)。烧杯,水,细线,金属块和盐水,要求:探究出三种测定盐水密度的方法;写出每种方法选择的器材,测量步骤,所测量的物理量,并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写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7、如图示。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7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装置,实验2是用 装置做实验;实验3是用 装置做的实验。

(2)通过实验1和试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比较实验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8、用细线拴住一根汤匙的柄,把线的两端用手分别按在两只耳朵上,摆动汤匙,设法使它轻轻撞击桌子的边沿,如图示,则听到的声音的情况会是怎样的?若使细线离开耳朵,再使汤匙轻敲桌边沿,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情况会有什么不同?试探究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9、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

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路程s / 1.2 m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1.0 汽车B 运动时间t/s 汽车A 汽车B 0.2 1 0.5 0.4 0.8 1.2 2 1 3 2 4 3 0.8 0.6 0.4 0.2 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坐标系内2 3 4 1 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t/s

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平均速度大小。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在做匀速直线或变速运动?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要长?

10、在物理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拿出一架天平、一个量筒、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些水和一些小玻璃球,让大家自行设计实验测得小玻璃球的密度。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太简单了,可细心的小明发现老师没有给砝码,一问才知道是老师故意不给的,小明想了一会儿,又向老师要了一支滴管,就动手操作并很快得出结果,请你说说小明是怎样测出小玻璃球密度的,他向老师要滴管的目的是什么?

11、如图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从图上看出折射角γ小于入射角i。但γ与i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1621年,荷兰学者菲涅尔通过实验终于找到了γ与i之间的规律。下面列出的是一组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与的数值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