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性转移、性变态等等,代表作品:历史题材:《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等; 对现代都市女性心理的分析的小说:《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春阳》、《善女人行品》等,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手法。

现代派:

19C末20C初,广泛流布于欧洲。现代派思潮是破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思潮运动,它使人们放弃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它首先是人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或不合理,对知识、理性、个性、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语言本身都产生普遍的怀疑,于是,现代派作家发掘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追求梦境和抽象的瞬间感觉。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想象、意象、通感等。布局谋篇往往颠倒,时间没有了先后顺序,空间也失去了清晰的界线。

现代诗派:

30Y,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Y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路易士、李白凤、金克木等。

戴望舒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5《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出版,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响,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

《现代》编者概括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

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莽原社: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未名社: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沉钟社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论语派: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美文:

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1938、3,成立于武汉。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期间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

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11上海沦陷—1941.12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4年多。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①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文载道、周木斋等发表了许多密切联系现实、是非爱恨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②戏剧特别活跃。业余剧团遍布于各学校、行业。于伶《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及上海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注意和民族气节,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七月派和七月诗派:

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 《泥土》等刊物。《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中国新诗派”:

成立:抗战结束以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同期,南方的杭约赫[曹辛之]、唐湜、陈敬容、唐祈因成为上海《诗创造》的“四人核心”,以后又加入了辛笛。1948年,从《诗创作》中分离出来,创办《中国新诗》,与北方的穆旦等诗人联合起来,组成中国新诗派,提倡“新诗现代化”,即“新传统的寻求”。

主张:①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综合”,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②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这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他们的“现代诗”的定义:“现代化的诗是辨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的、有机的、现代的”,“现代诗接受了现代文化底复杂性、丰富性,而表现了同样的复杂与丰富”。

填空题

1、《新青年》文学革命开始的发难之作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从1921年起,文学团体层出不穷,两个成就最高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3、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4、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5、剧作家曹禺“生命三部曲”是《雷雨》、《日出》、《原野》 6、新诗第一人是胡适《尝试集》,第二人是郭沫若《女神》 7、沈从文的成熟中短篇小说是《边城》

8、戴望舒代表作品《雨巷》;徐志摩代表作品《再别康桥》

9、巴金作品的两个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分别是《家》、《春》、《秋》

10、“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11、文学革命最开始发起者是陈独秀、胡适,响应者是钱玄同、刘半农 12、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来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 13、巴金作品《寒夜》主人公是汪文宣和曾树生 14、京派两种小说体式是讽刺体和抒情体

15、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三部诗集分别是《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代表诗是《弃妇》

16、第三个十年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