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新青年》“随感录”:

1918.4《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首创“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议论时政、社会批评、文化批评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杂文。《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当时带动了许多杂志、报刊,开辟了杂文园地,推动了现代杂文的写作热潮,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话体为主要体式的“言志”小品文的理论,形成了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散文。

内容:①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即抒我之情,把叙事、说理、抒情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 ②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氛围里玄思、冥想,表达“凡人的悲哀”,“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形式:追求自然而隽永,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语言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

冰心体:

“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 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语丝文体:

在《语丝》周刊上刊载的散文,内容以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为主。内容上“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形式上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在艺术上主要以文艺性短论、随笔为主要形式。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体”。分为两大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文,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在现代散文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春柳社:

1907.2,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东京成立,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搬演了《茶花女》;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春柳社在公开发表的《演艺部专刊》里宣称,他们所要创造的,主要是借鉴西方的,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戏”。1912年,春柳社成员陆续回国,组成了“新剧同志会”。1914年在上海建立了“春柳剧场”,大张旗鼓地组织职业性演出活动。

文明戏: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因形式新颖和内容贴近现实,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表达对新剧的夸赞,人人纷纷称之为“文明戏”。欧阳予倩在《谈文明戏》一文中说:“‘文明戏’的‘文明’二字用热情的观众赠予的美称,以示进步或先进的意思。”

天知派新戏: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进化团。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

“天知派新戏”是“广场戏剧”的先河。内容上反映现实,具有教化功能,有功利性。形式上不在固定的剧场内演出。

民众戏剧社(上海民众剧社):

1921.5,成立于上海,汪仲贤首先提议,并联合了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的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也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

理论主张:①第一次在中国倡导了民众戏剧的观点;②极力主张创作自己的、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③在舞台艺术方面,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念、表演技巧、导演制度等;④在剧团体制方面,倡导非营业性质,不受资本家操纵,并独立于国家的支配存在,具有艺术实验性质 自由喜悦。

1922.1,民众戏剧社的活动中心由上海转移到了北方,扩建为新中华戏剧协社。

上海戏剧协社:

1921冬—1933,是接受“爱美剧”理论的影响,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演剧团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等,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增添了活力。

1922.1,民众戏剧社转移到北京后,上海戏剧协社成为南方“爱美剧”活动的主力军,直到1933年,长达12年之久。其中洪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①女演员登台演出;②提出严格的剧场管理制度。洪深是早期中国戏剧奠基人之一。

爱美剧:

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1921。1提出了“仿西洋的Amateur”,“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主张。Amateur音译成“爱美剧”,正式提出了“爱美剧”的理论主张。

陈大悲参加上海民众剧社后,受到汪仲贤的启发,也受到学生演剧活动的鼓舞,于1921。4至8月,在《晨报》上连载了《爱美的戏剧》长文。1922。3,编译出版了《爱美的戏剧》一书,对“爱美剧”的兴趣、起因、剧本、导演、表演、舞台艺术设计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与介绍。

“爱美剧”理论提出后,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南、北分别以上海、北京为中心。“爱美剧”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

小剧场运动:

起源于19C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蹈、美术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业余的、非营业性的取代职业的、商业化的戏剧革新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①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戏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的道路。②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与建立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创造出了“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即“大剧场运动”。

第四堵墙:

强调再现人生的真相,自然的生活的原态:“舞台上的生活,正如你透过一垛墙看到人家屋里那样”,因此,戏剧的最高目的是创造充满真实生命的“舞台的幻觉”:舞台美术追求逼真的、生活化的效果。

南国社:

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又将其扩大为“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革命文学论争:

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后期太阳社、创造社之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性质: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结果: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影响: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论争:

“左联”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展了三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①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提出了“大众化——到工农群众中去”,基本上只是个空泛的口号; ②1932年前后,涉及到作家生活要大众化,培养工农作家,重点讨论了采用通俗形式的问题,鲁迅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③1934年,夏天发生过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主要针对文言回潮,围绕文字改革,讨论大众语的改革。目的在于缩短文学与群众的距离,多创作大众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