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红《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艳红《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附件1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设计者:高艳红、锦州市太和区新民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学生:太和区新民中心小学校六年三班,34人。 教材: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课时: 1课时

二、教学内容分析

“莫比乌斯带”属《拓朴学》的内容,是新教材才增加的内容,作为一个数学游戏的介绍来安排的。这个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好组织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好理解的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又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数学视野的好题材。

三、教学(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在动手操作中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神奇特征。 情感态度:敢于大胆猜想,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猜测到验证这种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重点:

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探索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质。 活动难点: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者分析

数学课向来以严谨自称,并且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开始让学生感到有些“难”,因此有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对数学知识失去了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本节课,我力图借助“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个素材,让学生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数学好玩,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由于本课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激情导入,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达到逐步深入、突出重点的目的。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并且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也带向了课外。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长纸条三条(长20-30厘米,宽约3厘米,事先画好二等分线和三等分线); 剪刀;双面胶(胶水)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 谈 话 导 入 新 课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或依据 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层层深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一、制作圆形纸带。 1.观察:一张普通长方形纸片,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2.思考:你能把它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吗? 操作:学生动手,取长方形纸条,制作成圆形纸圈。 用手摸一摸,感受两条边,两个面。 二、制作莫比乌苏圈 1、莫比乌斯圈的由来 2、制作莫比乌斯圈 (1)请同学们取出1号纸条,先演示制作方法,再让生动手制作。 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度,两头粘贴。 (2)验证是否是莫比乌斯圈(一个面一条边) 同学们,其实莫比乌斯带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再来研究研究这个神奇而有趣的怪圈。 1.操作:学生动手,尝试制作“一条边,一个面”的纸圈。 ⑸感受:用手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只有一条边,一个面。 从纸条到普通纸圈再到“莫比乌斯带”,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熟悉到陌生,从普通到神奇的体验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三、变化莫比乌斯圈 1、 老师先拿出平常的纸圈, 问:如果沿着纸带的中间 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 呢?(试试看) 2、 1/2剪莫比乌斯带 现在,取出2号(2等分)纸条,我们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启发学生想象力) 再沿中线剪开,猜一猜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3、1/3剪莫比乌斯带 1.剪一剪:学生动手,等分线剪开莫比乌斯圈。 验证猜测剪开后的结果。 2.交流:沿着纸带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一个两倍长的圈。 学生动手,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剪下来,学生好奇而兴奋地经历了“猜测—验证—探究”的过程,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的美。 3.质疑:二等分剪开后的大圈还是“莫比乌斯请同学们拿出3号(三等分)带”吗?学生动手验纸条,先用彩笔把中间部分证。 涂色,再做成一个莫比乌斯圈。 如果我们要沿着三等分线剪,猜一猜:要剪几次?剪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问题:这个小圈和大圈是莫比乌斯带吗?请用刚才的方法证明一下。 观察:小圈就是原来长方形纸条的哪一个部分? 四、应用拓展 1、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纸圈竟如此神奇,它可不光好玩有趣,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跟随莫比乌斯圈一起走进生活中去吧。 欣赏图片(课件出示) (1)过山车 (2)莫比乌斯爬梯 (3)工厂传送带 (4) 2007特奥会会标“眼神” (5)三叶扭结 2拓展:认识莫比乌斯瓶、拓扑几何学

1、 交流“莫比乌斯带”拓宽知识范围和深的理念在生活中的度。理论联系实际,应用。 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欲望。 2、 感知拓扑学

五、课后作业 把莫比乌斯圈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宽度剪开“莫比乌斯带”,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不妨课后先猜猜,再动手试试,最后验证你们的猜测! 学生记作业 培养学生独自探究能力 八、教学流程图

谈话导入新课 参与回答 普通纸圈特点 操作 参与操作观察回答 乌斯圈来历 课件 学做乌斯圈 操作 参与操作思考回答

九、教学评价设计(无) 十、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一节数学游戏课。本节教材内容很新鲜,很有趣,也很吸引人。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到底莫比乌斯带是什么,它又神奇在哪儿呢,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尝试操作,探究。我拿来一张大纸,裁出了几张小纸条,动手照着书本的介绍试着拧一拧,摸一摸,剪一剪,看看拧出什么,剪成什么样子的。咦,还真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和收获呢!我还上网查找了有关莫比乌斯带的资料,了解到莫比乌斯带是在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它奇异的特性,解决了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应用呢!如: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机器传动带;录音带;一些电脑打印机等。

我想:这么有趣的知识,学生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被吸引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决定要好好钻研莫比乌斯带的知识,用自己的体会去设计好这节课,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神奇。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我在第一个环节设计了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层层深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并了解到普通的纸圈与莫比乌斯圈的不同:普通纸圈有两个面,两条边,而莫比乌斯圈却只有一个面,一条边。初步认识了莫比乌斯圈的特点。接着我将课前故事中执事官的纸条也做成莫比乌斯圈,揭开他是如何智救农民的谜底,更显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同时,一个有关莫比乌斯不经意地发现的故事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环节是应用与欣赏,.本环节是将知识返回到现实,又一次激起学生情绪兴奋的浪花,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