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课堂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构建自主课堂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动作表演,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体验。即使是读,也可多种形式:朗读、默读、跳读、浏览等。有的教师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可以讲一讲,可以议一议;可以画一画翠鸟的活动;可以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交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到的阅读收获。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虽然方法各异,但学生都从不同侧面对翠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给予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也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

当然,由于儿童的思维过程、表达方式都不成熟,他们的个性体验也会不完善。因此,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善于倾听每个孩子的独特心声,去发现、珍视他们的每一点感受,使其表达见解,展示自我。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个性体验进行指导点拨,不断给予强化,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坚持两个原原则

“三讲”、“三不讲”的自主课堂教学原则:

? 讲重点、 ? 讲难点、

? 讲易错、易混、易漏点; ? 学生会的不讲、

?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 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也不讲。 “三讲”“三不讲”重心: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分析基础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期和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把握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 。

一些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时效性不强。针对这种实际,我们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大纲,紧扣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 “讲重点”落实措施是:

——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 ——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

——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

对于难点采取以下措施落实:(1)精心设计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或参与活动。(2)精心设计,将难点问题分解或分散,分别解决。(3)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可以不讲。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13

“三讲三不讲”我真的不知道指的是什么,但脑海中闪现出了一个念头,一定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关,一定与避免满堂灌,提高课堂效率有关。我马上上网查找起来,发现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是潍坊教科院的“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研究之前不讲。二是无名氏的,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我是倾向于第一种的,第二种的“三讲”中的前两讲“讲重点、讲难点”提得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难道学生自己学不会吗?非要讲吗?再是这二讲也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对学生灌输的嫌疑。两种“三不讲”提得真好,第一种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提出的,第二种是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提出的,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两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老师要对教材、学生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知识的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备课是重要的,备课要把握好知识的理解,研究好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做到过“三关”(过教材关、过教法关、过学法关)。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有时这种了解比掌握知识还要重要。不论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老师还拚命地讲,学生不会的知识,老师却以自己的理解认为很简单而不给学生讲。老师还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不讲”做更多的铺垫。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存在着满堂灌、讲得太多的现象。“由于老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这样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非常低效。工作计划要点”上明确指出:“各类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教师讲授时间累计超过10分钟或连续讲授超过5分钟的实行一票否决。”看来讲得多真的不行了。

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同时老师也才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最近两年,关于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的文章不时在各种教育报刊出现。精心思考,感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落实“三讲三不讲”。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删除无效的工作环节,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上课过程中,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是把作业留到课外做。事实上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三讲三不讲”

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发展的能力,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是对传统教育教

14

学的一个挑战。

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要:(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对于“三讲”中的讲难点我们要:(1)精心设计思考讨论题让学生讨论(2)教师引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3)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

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三)体现四个特点:真实、积极、开放、压力 1、真实:

课堂的真实性体现:

? 课堂讨论的素材和问题是真的。

真实的素材和问题才能够带来课堂上学生真实的思考和讨论,学生才能够获得直面真实问题的从容和自信。 ? 主体的反映要真实。

教师感受的真实表达,学生感受的真实流露。

只有主体的真实才能建立真实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三年级组开展的“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六位语文教师,他们推出三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课观”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考。应该说几位教师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都做得比较好。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课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还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是什么印象——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一开始,学生的朗读就比较流利,感情也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偶尔有学生“出轨”,教师也能巧妙地将其“拉回来”,整堂课可以说是顺顺畅畅、波澜不惊、按时按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们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学生的发展呢,还是学习的过程呢?反正让听课的老师觉得学生都学得这么好了,还有上这课的必要吗?一句话——浪费时间。第三位教师,在上《掌声》前,既未布置学生预习,更未进行个别交待,因此,上课十来分钟了,学生学得磕磕碰碰的,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与英子一同孤独、痛苦,一同快乐,不知不觉中,课堂变得流畅起来了,课尾还唱起了《爱的奉献》,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课后,大家都说,这一课上得好——真实!真实在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成长。看着眼前的三堂课,想到近两年曾听过的数次区、市、省级公开课(比赛课),我不禁感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实践领域,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呈现出了

15

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悦,但同时又感到,活是活了,却不平实,表演的成分太多,花拳绣腿不顶用。尤其是公开课,“活而不实”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难怪小语会的专家们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提出: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专家们的话毫无疑义地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一、真实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

因为我们为之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材料,而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情感、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所以真实的课堂应追求动态生成。

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盘”,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到教学程序均依照事前的预设进行,无需调整和修正,从而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因素,严重抑制了课程主体 (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于是,在课改进程中,有些教师产生了疑问,既然“预设”带给课堂教学如此严重的后果,那我们还有必要“预设”吗?干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得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精心预设,让预设孕育生成。可以说,没有课前的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上的游刃有余,只有预设得越充分,教者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越深刻。

那么,怎样的预设才能走向精彩的生成呢? ①教学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②要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不能备足40分钟,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如哪些教学预设能有精彩的生成,哪些预设我们须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哪些生成将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哪些生成教师要敏于捕捉并充分利用等。 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共创的生命历程,它不应该守着一成不变的僵化的预设程序,它也不能完美得近乎没有瑕疵,我们应当允许存在偏差,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的意外,而这一切,又都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

二、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定教”

我们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而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不实在”、“中看不中用”的所谓完美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成了工厂的操作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是怎样学到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教学“预设”。

是的,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需求。我们的视线焦点必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忘我”地为学生服务,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变成我们的教学践行,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

16